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开始发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经济政策也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我觉得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讲,可能会有这些变化。
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重视供给政策的调整,从供给方面来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而最近的一本经济蓝皮书中也提到了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要注重供给端,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以此来扩大内需。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以投资为主导来进行拉动,投资规模的扩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近几十年,我们奉行的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注重对有效需求的探究,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疲软衰退的根本原因。根据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公式,一定量的投资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所以在改革开放后曾大量引进外资,弥补中国当时资本积累少,无法开展大规模投资的缺陷。几十年过去了,投资带来的增长的确可观,国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经济逐步繁荣。但是大规模的投资在带动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系列的问题。前几年,我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收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许多矛盾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实现改革红利的共享。其实盲目注重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以上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矛盾的加剧。简言之,当时太注重投资需求,资本拥有者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并成为了主导,同时我国前几十年的投资回报系数非常高,总体能达到0.45左右,利润收入成为资本拥有者的主要收入,从而使得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过大,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下降,久而久之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改变这个现状,必须改变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力振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大多数人民富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
所以,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改革更倾向于对供给的改革,以优化供给结构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所以从供给和需求的两方面来看,面对日趋复杂而不稳定的经济大格局,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可能不足以应付接下来会遇到的经济问题,而从供给端着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注重生产的方面,使得再生产中的生产环节得到优化和创新,使得分配和交换这一桥梁和纽带更好地连接生产与消费,从而刺激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让消费需求这把火烧得更旺些,让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这对短期经济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将供给和需求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用供给调内需,用需求促供给,毕竟供给和需求是经济中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各类供需政策,调整经济。全面把握经济新常态,让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合理,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收支平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