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成果质量的好坏,学术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必定会落实到论文上。一个人即使成为工程院院士,如果论文表现不行,也依然是一个短板,免不了授人以话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论文数量多,平均档次高,不论其论文含有多少实际价值,也无人敢藐视他。
这是因为唯有论文是一项硬指标,需要真功夫,可谓学者本分也。好比古代的学人,兴趣各异,有长于诗赋的,有长于古文的,有的治史,有的治经。但到了科场上较量高下,就论唯一的基本功:八股文。
能发表什么档次的论文,也是一个学者基本功的体现。能在较高端的杂志上发论文,作者必须具备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起码的综合素养:包括对学科基础的理解、对前沿方向的了解和对学术话语的驾驭。文章的的水准档次跟这些素养是正相关的。所以,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过论文作为博士生毕业的通行标准是有道理的。
肯定有人不服气,认为论文往往是空谈,真正做大事的人不浪费时间去空谈。然而,社会评价必定总要依靠一些简单的标准来进行。你说“干大事,干实事”,总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还得落实到某项指标上。论文以外,其他的指标更忽悠,更扯,更不靠谱。
在《围城》时代,能在“外国有名杂志”发表论文,那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现在看来,好像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翻开顶级杂志看看,每期都有不少文章也就那么回事。我在博士期间完成了三篇论文,两篇长文,一篇短文。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作为新手在写法上都比较稚嫩。可是都发在了JCR一区和二区的杂志上,平均影响因子超过2.0。而且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都是一次通过,没有经历退稿。而我所在的学科SCI杂志很少,主流期刊全年能够留给纯理论文章的版面加在一起可能也不足2000篇吧。尽管如此,中国人发文还是十分踊跃,我估计如今主流杂志至少60%以上的论文都是内地学者发的。有些人的论文数量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我有个朋友,他的博士生基本人均发文三到五篇一年,稍好的硕士生在学期间也有SCI论文发表。我的体会是,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关键取决于写作水平,而不在于实质的创新度究竟有多高。这些年以来,只要是我认真写过的论文,最终都能在国际主流杂志刊登。
关于这个问题,我心中的疑惑在于,为什么很多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士,都说论文难发?比如,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等,搞这些学科的人能发篇中文核心都算很不错了。这些学科的国际主流期刊数量可都是远远多于我从事的自动化专业,比如JCR收录的经济学期刊数量肯定上百。我知道某大学的管理学院就缺高级别论文,只要在SSCI上发表一篇论文,就奖励20万。某大学的外语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是SSCI论文历史累计也不足十篇。据一个搞文科的朋友说,是因为中国人学文科都是靠死记硬背出身的,科研方法陈旧,观念落后,所以跟国际主流圈子接不上轨。果真如此吗?
网友评论:
网友1:韩永和 2015-2-12 11:15
忘了说一句话,我们理工科现在发文章,所用的材料、思维、仪器多数是国外的。所以没必要沾沾自喜,但是,文科的思维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集体传承,要做到创新非常困难,更别说 模仿了(注意:文理科的模仿与创新是不一样的概念。我认为文科领域模仿比创新更难,因为要模仿就是改变集体无意识问题,创新只是改变自己文化的某些东西)
韩永和 2015-2-12 11:12
文理科还是差别很大的。你可以搞点材料,做点试验,换个材料,又一篇文章。文科可不行。你说不理解文科的为何不容易发文章,就显得你还是很稚嫩咯。虽然理工医学最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是没有文学修养,人类也是不能久存的。
文科要分析的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往往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理由与未来走向。
网友2:
关于人文社科(就是楼主说的文科)发表SSCI,我感觉有一个“法眼”问题,人文就很难入洋人的“法眼”,社科中的一些学科还要好一些。当然对那些合适的学科发SSCI难,主要是学术水准的问题,同时也有驾驭语言的问题,毕竟人文社科论述比较多,文笔差(非母语)也是硬伤。人文社科研究需要经费的强度要小于自然科学研究,至于人文社科指南的范围是另一回事,那是一个套。真正按兴趣研究的人不见得非钻那个套。
网友3:
杨正瓴 2015-2-11 18:42
【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关键取决于写作水平,而不在于实质的创新度究竟有多高。】
还有Zenas公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5579.html
博主回复(2015-2-11 19:07):越是创新度高的论文,越不易发到顶级期刊。大家都知道的。
来源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86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