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6.关于强作用力与星球内部反物质何处去的思考
2015.2.22
现代物理提出了强作用力,却没有给出强作用力形成让人信服的原因。换言之,形成原子的物理作用力仍然是个谜。
通过宇宙射线形成原因和原子内部结构的分析,我提出了正负电荷的聚变形成光子,光子可能存在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三种形态,聚变为原子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质子、中子的差别和氢同位素、氦同位素的五种原子内部结构的基本形态。在此阶段,正反物质的比例可能相同,与星球性质相同的氢、氦元素会进一步聚变为其他高端化学元素,与星球性质相反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成理论,全新的宇宙观,建立在正负电荷的普遍存在、对偶存在,与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实证基础之上,进而提出了物质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和同电相聚作用力、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可能是基本物理作用力的思想,否定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实现了基本物理作用力在正负电荷普遍存在物质基础上的统一。可是,现代物理关于质子、中子的认识不能解释质子、中子对形成的物理作用力,所谓“强作用力”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强作用力”可能是某种单一作用力,也可能是多种物理作用力之和,笼统的回答只是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质子的偏电荷质量非常小,只有一个电子质量,相对于质子的质量甚至可以忽略,而中子据说是电中性物质,质子、中子对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能解决质子、中子对形成的原因,就不能回答原子形成的原因。
电磁作用力可能是出路之一,因为电中性物质和偏电荷物质同样具有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可能,质子、中子存在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吗?正反物质的对偶聚集同样可以形成对结构,质子、中子对是正反物质的对偶聚集吗?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问题也是科学的对象。在不能回答问题的情况下,我只有提出问题。
我面对的另一个困惑是星球内部正负电荷的热核反应同样会产生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即便止步于氢、氦元素,也是客观存在,宇宙射线的存在证明它们有“多余”的可能,星球内部的这种“多余”成分跑到哪里了呢?
再次裂变为光子,重新聚变为原子是一种可能,似乎有些牵强。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也是一种可能,恒星内部的层次之多难以想象,如何通过层层喷发的阻力到达星球表面?聚集的应力有多大?有无极限?极限之后会产生什么变化?都是谜。
据说核力之强,使人类无法裂变质子和中子,夸克之说从何而来?还是奇数,难道也是假说?
现代物理其实没有解决一切,甚至弥漫假说、猜想,所以不要迷信一切权威的解释,并作为依据指责他人。
每个理论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已经不错了,在实践中寻找相对正确的答案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广泛了解非常必要,奉为金科玉律大可不必,固步自封更是可笑。我的所有看法都可以批判,但我的所有看法未必都是错误的,必定存在真理,甚至比某些现成的答案更有道理。所以,不要歧视民科,妄自菲薄,或固步自封。
本文是提出问题,没有答案,同样具有科学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