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下放的某些行政审批权限被中介机构所截留,中介机构几乎吃掉了老百姓本该享受到的改革红利,这是行政审批的痼疾,更是至今未破解的难题。
减少行政审批、约束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释放企业的活力。本届ZF把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抓住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最大掣肘。可以说,简政放权改革是当前改革的最大亮点,企业感受到了不菲的改革红利。
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即ZF下放的某些行政审批权限被中介机构所截留,中介机构几乎吃掉了老百姓本该享受到的改革红利,这是行政审批的痼疾,更是至今未破解的难题。今年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现代科技集团董事长邢诒川把这一问题挑明了。他指出,“一个建设项目,从拿地到拿证,要经过24个中介机构的‘关卡’、送审48个评估报告,要想加快审批,就得塞‘加班费’!”原本还有章可循的ZF审批反而成了无章可循的中介寻租。笔者参加海口市政协常委会时,企业家不止一次对中介垄断的现象提出抗议。
比如,一些人防工程,需要中介机构出具专门的意见;在消防上,也需要通过专门的评审。某些ZF部门把这些中介出具的意见作为办理企业事项的必备条件,结果带来了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中介要价过高,基本上这类中介服务都是垄断性质的,企业为了拿到中介意见,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有媒体就曾经披露,荆州一家化工公司准备上马一个100多万元的项目,被当地安监部门要求去一家指定的中介公司做安全评估,竟然收费20多万元。海口企业家也反映,这种收费明显超出了中介所提供的服务。二是审批时间过长。由于中介需要为相当多的企业提供所谓服务,出具意见的时间过长,人为延长了企业事项办理的时间。而因这个原因而被延长的企业办理事项时间,并不计算在ZF审批时间内,反而使这类现象难以纳入到ZF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管理范围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于中介垄断,同时不可避免地有某些ZF利益在其中。一些ZF部门不甘心既有权力的削弱,不甘心既得利益的流失。为了保留既得利益,通过指定性、垄断性的中介机构来变相收费、变相审批。在这种格局下,中介机构并不是为企业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ZF有关部门收费的载体和窗口。而对企业来说,过去由ZF收费变成由中介收费,形变实不变,严重恶化了营商环境。
怎么办?这就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一是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目前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时机与条件基本成熟,2-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要全面推开;通过这个,尽可能地减少审批事项,尽可能地减少需要中介出具意见的事项。按邢诒川的建议,“必须从法律高度尽快清理和调整不符合新常态下的行政审批事项,使简政放权能够真正落地,真正有效,真正激活市场”。
二是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确需要出具专业服务的事项,禁止指定中介机构提供,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和社会资本出资成立中介机构,形成行业内竞争的基本格局;ZF通过择优购买专业服务打破中介机构的垄断。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强化ZF监管职能,并且对赋予中介机构的市场监管职能全部收回。以此形成公平有效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秩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会触及到一些ZF及其部门越来越多的核心利益。可以预期,某些既得利益会采取各种形式来维护既得利益。对此,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方案,杜绝可能异化改革的“后门”。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