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5-2-25 23:43:55
昨天给爸打电话,在照旧问了我是不是在工作,这边天气怎么样后,他跟我说他打了一万块钱给我。我很诧异,
  我还有不少钱啊,为什么一下打这么多钱过来?
  嗯,嗨,嗯,就给你打过去慢慢花吧。
  那也不用一次打这么多啊。(以前每次都是两三千,后来我读了博士,有了些补助,基本能自给自足,每次他问我却不缺钱我都说不缺,所以大概有一年时间没有给我打过钱了。)
  哎,家里有点事。
  啥事?!(我下意识地以为我妈身体不好了)
  呵呵,哎,反正是。。有些事吧
  啥事?!家里出啥事了?!(我心里更不安,也不敢多想,就怕一个巨大的坏消息在等着我)
  脑子一直糊涂,老年痴呆,一次给你多打点钱,怕万一以后没空打了,或者糊涂忘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情绪很低落,说完轻轻地笑了一声,满是无奈,倒更像是叹气。
  我越听越糊涂,啥意思,咋可能没空打钱?家里有什么事了?脑子糊涂是啥意思。我越听也越害怕。
  在父亲旁边的母亲在听到他给我打钱之后也吃了一惊。
  最近你这是怎么了,也不知道心里想的什么,总是不声不响做事,见说一声也不说。母亲一边说着一边从支支吾吾不知说什么是好的父亲手机接过了电话。
  你爸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脑子跟糊涂了似的。从过年到现在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没见过一次笑脸。跟有了心病似的。每天在家看见什么都发愁,说天气太旱,庄稼长势不好,灌溉花了很多钱。说别的人都出去打工一个月工资上万,自己种个庄稼不仅没多少收入还得贴钱进去。说家里门口要修路,家里地势这么低,到时候水倒灌进家里怎么办。每天,除了叹气就是在院子里转圈,觉得哪里都不对,什么事都没办法解决。有时候能一个人在院子里一动不动站一下午,甚至晚上一个人睡不着,半夜站在院子里发愁。
  听着母亲的话,我明白了,没有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也不是老年痴呆,是父亲的心里出问题了。
  父亲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前两年到了退休年龄,就开始了退休生活。他没什么业余爱好,在家里除了农忙,几乎都是无所事事。我过年回家亲眼看到他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是在院子里看看这里摸摸那里,拿起东西又放下,一会儿看看药瓶上的说明书,一会儿扫扫地,在知道我跟女朋友分手了之后,他就经常跟我说,你看现在人家那些打工的,过的多舒服,一个月上万块钱,孩子都两三个了,你这以后怎么办啊,你在北京上学,我们在那又买不起房子,如果以后想在那生活压力该多大啊,本来我们家些条件跟别人比也不算差的,现在上了这么多年学,反而还没别人过的好了。有时候想想还不如不上学。在家打工现在家,孩子什么都有了。
  当时以为他也只是说说,就没太在意,而且我又能说什么呢,每次听他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气馁,跟我同龄的人里,我是唯一一个还在上学的。我的同学都有了家有了孩子。
  我反驳他,我又不想在北京买房,谁在那鬼地方工作啊,根本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到时候肯定找个小点的舒服点的城市找工作。你老是羡慕别人有几个孩子了,那有什么好羡慕的,你看那些孩子过的什么生活,受的什么教育,整天脏兮兮地满街跑,我们家那幼儿园也叫幼儿园,在自家院子里放个滑梯,一群小孩子在里面又是哭又是闹,老师不耐烦了又是骂又是喊,孩子在这环境下能好吗。肯定要等以后工作挣钱了,再说结婚生孩子,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能再跟我小时候一样了。
  这时候他也只是叹口气说,别人不都是这样嘛,我们这情况以后真是不好办啊。
  但是我没想到几个月的时间父亲竟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5 23:44:29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导他,因为越说得多他心里的疙瘩挤的越紧,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学生,他的生活突然没了意义,闲的心里发慌,又觉得很多事解决不了。
  我也只能劝他出去走走,跟别人聊聊天,但是他说家里这么多事,哪有心情出去。
  家里有什么事呢,他有退休金,比那些务农一辈子的老人更应该安享晚年。所有的事都是他杞人忧天。
  我想在网上找一些书给他看,但是却发现关于老年人的书是那么少,不是些心灵鸡汤之类的没营养的励志书,就是些中医养生书。我们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是如此匮乏,对农村老年人几乎是故意忽略,我相信那些中科院的社会学家肯定知道中国农村有多少像我父亲一样的老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有没有为他们做点什么?中国是唯一一个农村自杀率比城市高的国家,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浪潮中,有谁在乎了这些人呢。有人为他们发声吗,那些社会精英们,人大代表们,有人为他们说过一句话吗?
  在一个有温情有人性的社会里,一个农民不应该为门前修路,而害怕自己的家被水淹了,而是相信政府会考虑到每家的情况从而谨慎施工。
  微博上的戴假发的南瓜对北方农村的了解非常透彻和准确。北方很多农村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已经崩溃了。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中,每个按照传统价值观念生存的人都不得不屈辱地低下头。这里就是邓小平的理想国,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以前父亲经常跟我讲起我爷爷。爷爷在我父亲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正逢乱世,1942,爷爷为了赚钱养家外出做工,一个冬天挣出200块钱。回到家钱却没了,爷爷说是在路上遇到个可怜人,把钱借给人家了,还说人家说一定会还,不久就会把钱送过来。问他那人是谁在哪住,他也不知道。结果,爷爷没有等来还钱的人,却在家人的埋怨声中,病倒在床上,从此一病不起留,郁郁而终,留下了年幼的父亲。
  如今的社会和当年何其相似,价值观错乱,道德颠覆,社会巨变就像一辆坦克,今天从你身上碾压过去,明天马路依然干净,全国形势依然一片大好,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的农民从来都是被牺牲的角色,从井冈山开始,就是被利用来给真正的无产阶级们当枪使,闹革命。建国了,他们还是要被饿死,被勒紧裤腰带。改革开放了,他们终于感谢上苍能让他们种自己的地,让自己吃饱了。但是就因为多生了一个孩子,他们会被关进监狱,会家破人亡,怀着的孩子会被强制流产。
  现在他们老了,提起58年吃大锅饭,提起毛主席,提起以前的事总是在笑,大概觉得既难忘又荒唐。提起现在,提起那些整天喝酒骂人打老婆的混混在外打工又挣了几万块钱,提起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考上大学的孩子现在还没工作没成家,他们也只是笑笑,笑得无奈又尴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5 23:48:17
今天的农村,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这点,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不能看走了眼,更不能胡乱判断。出去读博士学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改造社会,为民谋福,不是为了回家显摆,更不是为了写“迷茫未来”这样的文章抒发愁绪,哗众取宠。否则,只会迷茫说愁的博士,对国家的贡献,还真不一定如流水线上的一个打工仔。

    (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王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5 23:49:31
一个农村博士生的悲哀和尴尬
                               (本文摘自大渝网)
    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地念书,考上了大学。为了他的学费及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而几乎看不清楚东西。他也很用功地学习,大本毕业后考上研究生,最后再考上了博士。很光明的前景在他面前。

     优秀的男人当然有女生抢着要,高校副校长的千金就爱上了他,娇媚的她让他觉得生活很是满足。可是,当她知道他的家在很穷的农村就不依不饶了,大骂他的血管里是"红苕血"。副校长利用某些关系让他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年薪30万以上,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妻子跟他约法三章:不能说他来自己农村,只说自己的父母是高校的老师;不能给农村的家再有任何联系;不准家乡的老乡来他们城里的家。看着眼前如花似锦的一切,他答应了结婚的酒席上,来来往往的全是女方的亲朋好友。他也有想哭的冲动。从此,他只敢偷偷地寄钱回家,但都不会超过200。他怕家里人以为他在城里好了,来城里投*他。

     二年以后,他才告诉他的父母,他在城里结婚了。高兴得失眠的母亲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针地缝着小孙子的小衣服小裤子。收到农村寄来的包裹,有20来斤。他很难想象瘦小的母亲怎么把它们拿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妻子用两根指头捏着小衣服,直嚷嚷叫他扔出去,说有跳蚤。他想打她,忍了很久。最后,那包衣服的归宿还是垃圾箱。

     有了儿子了,儿子满周岁的那天,家里很多的人。200平米的家人声鼎沸。他忙里忙外地招呼着。突然也有一刻想到老父亲。小区的保安在对讲机里说有人找。他以为是客人,兴冲冲地迎了出来。他在离开农村的家很多年以后的现在才看见了他的父母。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两老的头发都在滴着水,他愣住了。呆在门口不知所措。妻子看他半天没进来,也出来看。那时的脸色。用文字根本无法描述。引两老进门。粘着泥的解放鞋一踩就吱吱作响,父亲的双脚在光洁的木地板上不知道怎么走路。他只有把他们带到厨房。然后给一脸不解的宾客说是找错了人的老人。妻子叫他赶快把人带走,没办法,他没办法对满屋的老总老教授,总之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解释那是他的双亲。

    父亲的眼睛完全失明了,大医院的医生说是耽误了时间,如果早几年一定不会失明的。看着那两只完全混浊的眼睛,他觉得他不是人。在宾馆里住了两周的双亲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儿子不可能把他们迎进他们认为该进的家门。至于他的妻子,从那天的匆匆一面后就再没露过脸。他总说要带他们去看看大城。母亲看着父亲的双眸,说"我们住不惯这里,我们回家。"

     过了两个月以后,他终于以一次出差的名义回了老家。邻里乡亲都来看这个穷山沟里飞出的大人物。从乡亲们的言谈里,他知道,那次父母进城是把田地送给了别人种,把猪卖了,完完全全的是想去他那里安度晚年。父母回到农村还对他们说,儿子对他们很好,不要他们走,但是他们住不习惯,想老家的人。还给大伙带了很多的"杂包"。老父亲摸摸索索的在家做饭,手上常有未愈的伤口;七十多岁的母亲还在田地为口粮而苦苦挣扎,做一会就直起身来捶捶自己的腰。

     走的时候,他给了父亲两万块钱,说是两千块,十元一张的,要父亲仔细放好,以后有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应急。

     他知道,他作为儿子的身份已完全死亡。
看完这篇文章心里五味俱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0:03:02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不少网民表示,这篇文章反映了农村真实的现状,发人深省。网民呼吁,扭转唯钱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打破乡村与城市的隔绝,稳步扎实的走城市化道路,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许多网民表示“感同身受”

搜狐网民“醉江南”说,确实是!春节拜年只是完成上一辈的任务,自己回到家乡感觉越来越陌生,儿时伙伴随着各自成家立业关系也越来越生疏。金钱、势力正在充斥原本淳朴的乡亲们,各种攀比让人越发感觉春季回家的害怕和压抑。

网易网民“ゞ双↘眼皮”说,“这就是我的故乡,却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感受一模一样,亲情、友情、邻里之间关系己变的淡漠了,物质金钱攀比心严重腐化农村原有的纯朴,若干年后的农村人与人之间会怎样,很让人愁!

乡村的明天在哪里?

凤凰网一位手机用户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广阔的乡村本来是他人应当羡慕的,是文明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优越条件。不合理的制度却使得现代文明局限于城市,而乡村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何拯救?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腾讯网民“忆斐山石”说,“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我们守望记忆中的家园,更需要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调校过度倾向大城市的发展天平,让资源更公平地分布,让机会向每一个归来者敞开,让现代理念浸润于更多人的心中,故乡就将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清晰、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搜狐网民“胡智慧爱吃肉松饼”说,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宜居、宜业、宜心,是需要满足的三个基础条件。如果处理不好,带来的将是社会稳定问题,甚至成为政治问题。

人民网网民“风中的小屋”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要加速,但不能打乱仗,需要一张 “路线图”,更急需打破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体制障碍,让经济、土地、迁徙更自由。不论城市管理者是否愿意正视,这都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课题。

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很重要

新浪网民“NOW522”说,写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当金钱与利益扭曲成为信仰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变的非常可怕。而且这种病毒仍在不停扩散,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一位百度手机用户说,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的灵魂,现阶段和未来的中国社会需要继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更需要价值观的再造,而这才是和谐之本,发展动力之本源!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反省,社会在变,希望人最初的那份本性不要变。

要重视“知识的无力感”

网易网民“c8fbc61f-b538-4740-9b20”说,在农村通过苦读留在城里的大学生,确实多不比在家乡的同学混得好。这是“知识无用论”的一种新体现,只有正视和破解其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才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

凤凰网网民“大海心语传奇”说,这些年,“注水的高就业率”与“毕业即失业”并行、“北大学子卖肉”与“清华学子当城管”成现实风景、“学术不端”与“教育腐败”同行……这一切的一切,都传达出一个达成共识的信号:高校改革迫在眉睫。还有网民呼吁,塑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学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孙婷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0:08:35
非常现实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0:10:33
求学和打工的直接效益相比,求学的周期更长,知识有时候在现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0:19:19
zsc001 发表于 2015-2-25 23:49
一个农村博士生的悲哀和尴尬
                               (本文摘自大渝网)
    一个从很偏远农村 ...
文中的帖子以前看过,不知是不是编的段子。不管怎样,文中的博士做的太虚伪。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再怎样也不能忘本。我也是和文中情况一样的,从农村放牛娃到城市、娶妻定居,作为农村出来的博士,我妻子家对我的家人表示极大的崇敬,特别是对作为农村妇女的我的母亲能把我能培养成博士而钦佩。我从来也没有觉得从农村出来低人一等,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从农村来到城市反而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1:21:33
消失的农村,迷惘的城市,迎来了犹太人,抛却了孔圣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1:33:32
读那么多书不一定会赚钱,虽然我们的初衷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大的收入,但是我们了解的东西多了以后,反而会更加容易满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6:23:02
安徽一些大学的教授年收入不到10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6:48:21
现实很骨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7:01:10
好帖,每次同学会就是比牛逼聚会,我等凡人都不好意思参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7:25:47
tielingcollege 发表于 2015-2-25 13:03
近期,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
知识改变命运,造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7:32:11
江湖达人001 发表于 2015-2-25 14:27
当年我硕士毕业拿3000多元,我老家邻居儿子初中毕业在桂林当屠夫卖肉一个月拿4000-5000元,他父母亲经常对我 ...
可以分享经验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02:45
至少因为你的努力,你的下一代起点相对就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05:27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与名分,多关注内心的那一份安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18:03
很现实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20:46
这个在微信上还被封杀过,某某举报**真够丢人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22:45
jmszls和2007164663的观点比较客观,姐姐赞同!!!
你所谓苦读的时候,人家在奋斗----风餐露宿啊!!!凭什么你博士一毕业就要比人家成功呢?呵呵呵,也不能读书就等于成功啊,就等于有钱啊!!!呵呵呵。淡定,没有人逼迫你们自己和家人死读书的,姐姐我也是走上了所谓学术这条道路,至今仍旧是负翁一个,没什么好抱怨的,不读博士未必就能成功啊,当让所谓成功评价标准不同。博士非要拿别人的成功标准衡量自己那也只能说明这个博士读的不合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24:02
内心的宁静、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谁不是赤条条来,赤裸裸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名利、修养在求学阶段有时候不可兼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33:33
铁岭考立者哥们整的贴子很有新闻性,佩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40:45
那篇文章看过,由于也是农村出身,所以对其描述的农村现状感同身受,忒真实,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43:09
咱们博士教育仍然是国家包办,企业参与的太少,应该鼓励博士教育的商业参与,将研究与社会市场活动挂钩,咱们的研究才有意义。并建议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个人所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49:43
没人认为你有知识,或者没人认为你的知识有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52:03
从前一段时间的有一个调查,博士幸福感最低,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又到了知识无用论的关口了,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56:05
哎,农村小孩读书确实不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8:57:58
中国传统思想对农村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的匮乏导致思想的狭隘,我们生活在一个最有压力的年代,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足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9:04:32
本来因为经济问题就不能专心学术,还要为了这些去伤心,农村博士伤不起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09:11:18
这位博士对自己没认识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