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 数据分析师(CDA)专版
1432 5
2015-02-26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阡陌
 早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某某车险打来的,我知道是个广告电话,但出于礼貌,还是耐着性子听他讲前言。但这个电话的内容很不一般—“我们监控到你昨天晚上7点20在网上查看了车险报价,所以给你打电话看有什么可以帮你……”我怒了:“第一我没有在那个时间上网,第二你们为什么要监控我的行为?第三,你们怎么会知道我的手机号?”我挂断了电话。
  我很奇怪,就算我上网浏览过车险报价,人家就根据我的IP地址找到我的手机,难道我的一切个人隐私都变成透明了的吗?我忍不住背后发冷。
  一同事告诉我,没错,这是真的。前两天,他想要帮一个亲戚看看房子,用手机上某个房地产专业网看了看房源信息,没有注册,也没有登记任何信息。之后,他就频繁接到该网站电话:“你好,我们注意到你在网上关注房源信息,希望可以帮到你,推荐合适的房源……”他当时倍感惊讶。
  自从大数据理论出来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学会了大数据营销,我们就开始忍受那种无时不被一双眼睛盯着的感觉。去年底车险即将到期的前两个月,估计是保险公司数据库共享,或者干脆就是数据被打包出售给不同的保险公司了,那段时间,我接到各个保险公司前后不少于50人的营销电话,每个人平均给我5-10个电话,不管你在会议中、还是在开车,总是冗长的前言和问候,虚伪的礼貌和热情,我听到电话响都要恐惧接听了。
  这一两年,大数据变得更恐怖了。有个有趣的段子在网上流传,说明什么是大数据—某人订餐,一报出自己的电话号码,接线员就调出了他家甚至他个人的全部信息:家庭住址、家里人员、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甚至健康状况、入院历史……这种一切尽在别人掌握中的感觉,让整个人马上就不自在了。
  上淘宝买东西,上旅游网看看旅游信息,甚至百度一下什么资料,你都会发现大数据无处不在。某日朋友给我推荐一种小食品很好吃,她发来一个链接。我正闲着无事随手点开。其实就仅仅浏览了一下。第二天,我发现开机时弹出的淘宝小窗,就开始推送各种食品卖家的信息了。上百度查了下资料,之后很长的时间,屏幕右下角都会有类似内容的推荐。我知道,技术进步了,后台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已经不稀罕了,你的一切行为、爱好都被网络的后台记录在案。我有一种无处遁形的感觉。
  前几年,有种真人秀很受关注和质疑。为了展示家居用品,美女在透明的房子里生活,任人围观。我是习惯把自己藏起来的,成为众人焦点的美女当时非常令我同情。但大数据来了,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透明房子里的人,技术,就像一个巨大的魔眼,让你无处遁形。
  我想,那样的科技,一定是个灾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26 15:00:32
这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法律问题,这种行为在美国是都是违法的如果被告了要承担责任的,只不过国内立法比较落后没跟上而已,不可因噎废食(这也是美国一些教授的论文中出现的新颖的利用跟踪手机或者IP地址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等实验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中国的原因,有时真的感叹我们国内的学术界一些领域的学者守着最好的资源却还是落后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15:08: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15:29:36
特别是百度,百度的广告好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15:32:44
法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3:25:24
记得《大数据》一文中提过,在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是一个伪命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