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马桶盖成了中国游客疯抢的香饽饽。
这种马桶盖售价不菲——约2000元人民币一个,但是由于具有杀菌、除臭、加热等多种新鲜的功能,有些中国游客甚至一次抢三五个拎回去。同样遭到疯抢的还有:电饭煲、电吹风、电动牙刷、保温杯、陶瓷刀……
个中原因,也许能从消费者接受媒体采访的回答中找到:中国和日本的技术还是有点差别,哪怕提着重一点也愿意带回去;电饭煲内胆的质量好,压力好,做出来的米饭香……
问题来了:出身于“世界工厂”的中国人,何时不用再跨洋越海去买日本的马桶盖?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日本的马桶盖到底“优秀”在哪里?
日本的马桶技术发展比较早,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从以往的传统马桶发展到现在的可以加热、定向清理、杀菌的智能马桶。这种技术比欧洲出现得都早。而且它不仅出现在日本的家庭中,甚至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应用。“这种马桶技术含量比较高,中国市场最近才出现类似的国产产品。”
不过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不说在上天、上月球这样的高新技术领域,即使是在一般的制造领域,这种智能技术也应该算是‘小儿科’。”
问题是,在我们的发明创造中,没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出发去投入研发。在这些方面我们比较欠缺,而且比较落后。航空、航天方面的技术我们确实需要,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
这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一个重要的方向。产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能化,还要做到精细化,这就需要用心去做。精细化需要技术密度高的装备,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制造业从过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
人口红利是把双刃剑
到底是什么导致中国制造没有生产出同样“优秀”的电饭煲和马桶盖?
一个客观上的原因是,中国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处于调整、改革的阶段,市场需求比较大,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企业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卖出去。
人口红利也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国际竞争优势。这个优势,恰恰也是拖累技术进步的因素。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企业就不去改变技术,不去更新装备,技术改良、工艺改良上投入就少。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人口红利曾让中国制造所向披靡,随着它的消失,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大国跟小国不一样,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是这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社会资本、国家资本应尽可能地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业规模很大,收益却非常少。以苹果手机的代工厂为例,一个手机五六千块,中国企业真正受益不到十分之一,市场份额跟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我们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设计研发、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是欠缺的,这就需要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去发展。要提高制造业本身的技术,向智能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中国已经开始着手这么做,但是成效还没显现,人口红利就已经消失了。这也正是需要转型的时候,用工荒、招工难可能会进一步倒逼企业去推进技术升级,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是很好的佐证。
只有这样,才能由过去的依赖人口红利优势,真正转型为拥有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源于千人智库,EWW150227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