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rucyhy.blogbus.com/logs/28723287.html
http://rucyhy.blogbus.com/logs/28723287.html
学过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人大概都会听说一个叫JB检验的东西,即Jarque-Bera检验,用来检验随机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基本上regression后看残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都是靠这个检验做。我以前还不知道,发明这个JB检验的其中一位——Bera教授就在UIUC的经济系。这学期他给研究生开讲高级计量经济学II。重要的是模型的结论能被事实验证,但不被推翻。
这也正是数学的可证伪性
一但不被证伪,那我们就取真。
弗里德曼那论文的确打通了很多学生的任督二脉。
重要的是模型的结论能被事实验证,但不被推翻。
这也正是数学的可证伪性
一但不被证伪,那我们就取真。
加粗的这一句是“可证伪性”?
希望能解释一下。

您的说法,很非主流文学。呵呵 。
加粗的这一句是“可证伪性”?
希望能解释一下。

也就是验证啊,老冤家啊
去搜“证伪主义”
这是最基本的学术方法论
也就是验证啊,老冤家啊
去搜“证伪主义”
这是最基本的学术方法论

我问的是这句话:
重要的是,模型的结论能被事实验证,但不被推翻。
这也正是数学的可证伪性,一但不被证伪,那我们就取真。
你认为这句话是“证伪主义”?
[em01][em01]这才是证伪主义!!!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一个理论想要有用,就需要能被证明是错的。
套用你的话来说:模型需要能够被事实推翻,才是有意义的。

这才是证伪主义!!!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一个理论想要有用,就需要能被证明是错的。
套用你的话来说:模型需要能够被事实推翻,才是有意义的。

"重要的是,模型的结论能被事实验证,但不被推翻。"
这不是一样吗
[em06][em06]
难道我应该这样说:
模型的结论能被事实被推翻,但不被推翻。
我认为是你在吹毛求疵。
被“推翻”了,那还有意义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3 14:02:56编辑过]
证伪主义不是很熟,但它的意思是不是说,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都存在被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讲,在常温下铁比木头硬是不是真理呢,是不是现在还不能对其进行证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3 18:01:32编辑过]
证伪主义不是很熟,但它的意思是不是说,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都存在被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讲,在常温下铁比木头硬是不是真理呢,是不是现在还不能对其进行证伪?
个人看法:
常温下(A) 铁比木头硬(B)
A发生(局部条件)必然导致B发生(结果) 也就的 A推出B
验证:
如果 铁不比木头硬(非B发生),那么就不是常温(非A)。
非B是条件,非A是结论。
条件是自变量,结论是因变量。
{也就说只有自变量,因变量才变动。反之模型错误}
蓝和红两句是一样意思。
只要你验证其中之一,另一句也就成立。
个人看法:
常温下(A) 铁比木头硬(B)
A发生(局部条件)必然导致B发生(结果) 也就的 A推出B
验证:
如果 铁不比木头硬(非B发生),那么就不是常温(非A)。
非B是条件,非A是结论。
条件是自变量,结论是因变量。
{也就说只有自变量,因变量才变动。反之模型错误}
蓝和红两句是一样意思。
只要你验证其中之一,另一句也就成立。
呵呵,那么这是证实了。证伪呢?
占星术有些时候也能对现实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么说弗理德曼还要抢夺中国占星术掌门人的地位?
个人以为,“证伪主义”的关键之一是,强调所提出的命题是一种不完全归纳。
事实上,我们提出此命题时,并没有把世界上(过去的、现在的与未来的)“一切的”铁与“一切的”木头都进行过比较。
(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制造出更硬的“木头”与更软的“铁”,以至常温下木头比铁更硬)
另外,“可被证伪”与“已被证伪”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检验前对理论命题的要求,而后者是检验后的结果。
在一次具体的检验中,具备“可被证伪”性质的命题未必被证伪;本次检验中未被证伪,并不意味着该命题在以后的检验中必然不被证伪。
这里,必须对“模型本身的对错关系”做出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3 20:50:58编辑过]
个人以为,“证伪主义”的关键之一是,强调所提出的命题是一种不完全归纳。
事实上,我们提出此命题时,并没有把世界上(过去的、现在的与未来的)“一切的”铁与“一切的”木头都进行过比较。
(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制造出更硬的“木头”与更软的“铁”,以至常温下木头比铁更硬)
另外,“可被证伪”与“已被证伪”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检验前对理论命题的要求,而后者是检验后的结果。
在一次具体的检验中,具备“可被证伪”性质的命题未必被证伪;本次检验中未被证伪,并不意味着该命题在以后的检验中必然不被证伪。
呵呵,这样啊,“铁”和“木头”的定义要重新改写了?
有时不是“改写”,而是以前我们没有清晰的定义。
“木头”一般就指混和物;而“铁”指纯净物还是混和物,指化合物还是单质,却不确定。
有时不是“改写”,而是以前我们没有清晰的定义。
“木头”一般就指混和物;而“铁”指纯净物还是混和物,指化合物还是单质,却不确定。
呵呵,我看是“铁锈”没有木头硬啊,不至于斧头没有朽木硬吧。
一般我们在学术讨论中阐述一个理论的时候,其专有名词的含义是既定的,是不需多做说明的。除非这种定义与现实不吻合,才有重新定义的必要
有时不是“改写”,而是以前我们没有清晰的定义。
“木头”一般就指混和物;而“铁”指纯净物还是混和物,指化合物还是单质,却不确定。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吧, 如果证明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 现在有两个选择1: 继续沿用原来的叫法, 2: 给以前叫法加限制,事实上很多时候是采用1的做法.
至于证伪,我想四个ID(换个马甲也认识你) 和sungmoo说的很清楚了,
补充说明,所谓证伪主义,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强调归纳存在不完全的现象,所以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者真理的绝对性。
然而,事实是归纳在很多时候是完全的,所以证伪主义也就成了一家之言。
补充说明,所谓证伪主义,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强调归纳存在不完全的现象,所以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者真理的绝对性。
然而,事实是归纳在很多时候是完全的,所以证伪主义也就成了一家之言。
我觉得你在偷换概念, 就和前面提及真理是一样的
首先: 证伪是个过程,一个命题出来,你根本不知道是否正确,所以需要证伪, 如果是真理,就不需要证伪了
其次 证伪不是主义是手段,是验证命题(叫什么都行)
最后 归纳是否完全, 和需不需要证伪是两个事情, 证伪过程中你可以用归纳也可以用别的, 但是你不能把归纳等同于证伪.
呵呵,我看是“铁锈”没有木头硬啊,不至于斧头没有朽木硬吧。
一般我们在学术讨论中阐述一个理论的时候,其专有名词的含义是既定的,是不需多做说明的。除非这种定义与现实不吻合,才有重新定义的必要
“铁”可以有生铁/钢/熟铁之分——它们都是混合物,而也可能指“纯铁”这种单质。
你要与木头比的,是哪种“铁”?
在坚持“铁”指单质的前提下,你敢保证,铁原子的某种排列不会呈现出更软的性质?
我觉得你在偷换概念, 就和前面提及真理是一样的
首先: 证伪是个过程,一个命题出来,你根本不知道是否正确,所以需要证伪, 如果是真理,就不需要证伪了
其次 证伪不是主义是手段,是验证命题(叫什么都行)
最后 归纳是否完全, 和需不需要证伪是两个事情, 证伪过程中你可以用归纳也可以用别的, 但是你不能把归纳等同于证伪.
提请注意,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要想我学习;首先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要表明立场;其次,在与人讨论的时候,必要说人家“偷换概念”之类,把问题讲清就好。接着你的话头,给你提点思路吧……
很是奇怪,证伪主义的鼻祖波普尔也承认世界存在真理啊?既然存在真理,至少说明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反对哦,哈哈
“证伪主义”的观点之一应该是:“科学”意义上的归纳性命题,总是不完全的。
如果你认为你得到了“完全归纳性”命题,并认为,这是“科学”意义上的命题,这可以是你的一种“科学观”。
证伪主义,当然也不是唯一的“科学观”。
“铁”可以有生铁/钢/熟铁之分——它们都是混合物,而也可能指“纯铁”这种单质。
你要与木头比的,是哪种“铁”?
在坚持“铁”指单质的前提下,你敢保证,铁原子的某种排列不会呈现出更软的性质?
你就得我在讲“铁比木头硬”讲的是哪种铁哦?呵呵呵
关键是,这种“真理”,是否能被人完全掌握,人应该用什么办法“尽可能完全”地掌握这种“真理”?
(从证伪主义看)“科学”的意义,应该是达到真理的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
说句实在话,我真地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用的是世界上的哪块木头。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