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那是一个打工的时代,毕业后包分配,我们的父辈们一份工作做到老,公务员又被称为铁饭碗,编制内,福利好,人高一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逐渐演变为一个创业的时代。早些时候,少数人因为下岗而被迫下海,于是各种小商小贩、私营企业主如山花般遍地盛开;接着,更多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带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或南下,或北上,于是便有了“北漂”这样的名词,也奠定了“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人才基础。
互联网的兴起,更加催生了这股创业潮。2003年,网易丁磊;2004年,盛大陈天桥;2013年,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2014年,淘宝马云……近10年的中国首富,几乎都出自互联网创业者,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对创业趋之若鹜——要么一毕业就创业,要么在公司里锻炼几年后,仍旧是创业。
北上广深,中国最发达的四个城市,也是人们印象中最适合创业的四个城市。笔者走访发现,创业环境和创业人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和转移。选择打工,不如北上;选择创业,不妨南下。
上海:创业咖啡之死
科技网站动点曾对上海的四大创业咖啡做过一个盘点,包括爱塔咖啡、ic咖啡、微咖与必帮咖啡。除了ic咖啡从ic卡相关的交流转型为智能硬件之外,其它三大创业咖啡馆均已关门。
微咖坐落在上海最中心的黄浦区,与黄浦江仅百米之隔,旁边的婚纱摄影店与证券交易所依旧红火,而微咖却已关门。门上的免费wifi和店内的创业海报模糊可见,只是大门已经挂上生锈的链条锁。据大楼所在的保安说,这个咖啡馆关门后场地一直空置而未再次出租,这样的景象至少一两年了。
爱塔咖啡位于稍微偏远的杨浦区,这里聚集着上海为数不多的创业者。爱塔咖啡关门后变成了一家语言培训机构,旁边开起了一家蛮小资的咖啡厅。咖啡厅的店长说,零零散散也有不少人找爱塔咖啡找到了他们这里,后来发觉不是,也会点一杯咖啡聊一些她听不懂的话题,最后郁郁寡欢的离去。
同样位于杨浦的必帮咖啡也不复存在,刚刚换成了另外一个“ipo创业之家”的咖啡厅。“ipo创业之家”可能是上海硕果仅存的咖啡厅,它由二十一名股东众筹发起,现老板王俊曾经也是爱塔咖啡的老板之一。谈起爱塔咖啡的关门,王俊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股东们没人专职,请的店长又没有专注创业。现今,做过外包、做过开发的自己已经辞职,专门来经营“ipo创业之家”。
“ipo创业之家”的一楼正在装修,二楼会办一些创业相关的培训,三楼则提供给创业者办公。目前咖啡馆仍旧在亏损,电费,人工成本都是不菲的开支,仅靠卖咖啡和办活动入不敷出;在王俊的规划中,还是做好创业的主题,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入驻,咖啡馆本身做一些种子轮的投资,在a轮套现这种模式,才能完成一个相对良性的运转。
北京:专业创业族群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的机会最多,资源最多,创业者也多——除了空气不好有雾霾,交通拥堵人口爆炸,城市已经负累重重。不在乎环境而毅然在京创业的,有这样一群“专业创业者”。
何谓专业创业者?言必提及互联网思维,行必出入各种创业咖啡馆,对雕爷西少爷黄太吉知根知底,认识的投资人不少于10位,参加过的投资路演不少于1场——一种在头脑上、思路上、创意上遥遥领先,但行动力、执行力方面却远远落后的创业人群。
专业创业者a从事的领域是在线医疗,他声称自己已经掌握了数万名医患者信息的资源,目前就差产品上线了。他目前在创业街的咖啡馆里办公,构思产品设计,思考商业模式,此外也在寻找合伙人以及见见投资人。
创业者b希望开发一款app,他的优势和a类似,也有不少用户资源,可以在产品上线后实现瞬间导入,拥有极低的推广成本。目前缺少美工,缺少产品设计,寻找合作伙伴为其开发。
打工or创业,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