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官日均捞10万,讲腐败来自审批权,是误导
(审批权不应放弃、不应误导,而应关进制度笼子) 
应有的审批权,就是应该有的管理权、把关权,没有应有的审批权、把关权,就没有应该有的管理权。管理权、审批权、把关权等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制度就是问题制度。于是,问题制度下的蛋,就是有许多这样那样腐败程度不同的“腐败蛋”。处官日均捞10万,就是问题制度下的蛋,也是转移人们对问题根本原因的认识,不建立代表会议代表问责同级官员的监督制度,掩护了腐败问题延续着、恶化着。
因为存在没有把管理权、审批权、把关权等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产生许多腐败问题和前赴后继腐败问题,所以国家号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离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离开把管理权、审批权、把关权等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来讲问题,来讲“处官日均捞10万,腐败来自审批权”,是背离依法治国要求的舆论误导,而且是严重的舆论误导。延误了用建立代表会议代表问责同级官员的监督制度,即延误了监督制度的建立。
附:
处官日均捞10万,腐败来自审批权! 
| 
 文/皇城一兵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正处级副司长魏鹏远,2014年5月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时,其家中发现了2亿多元的现金,执法人员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当场烧坏了4台。有人计算,魏鹏远在国家能源局工作的近6年时间里,平均每天挣10万元。(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魏鹏远这起小官巨贪案件,让世人惊愕无比。他有何能一天就捞10万元?其实就两字——“审批”。主要负责煤矿基建的审批和项目改造核准工作的魏鹏远,靠着手中的审批权,坐在办公室里,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公章一盖,钱滚滚而来。审批就这么容易,不费抽支烟功夫! 然而,审批看起来容易,但若能拿到这个批文,却难于上青天。“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这是人们对审批之难形容。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曾制作了一张“万里长征审批图”,展示了审批之难。对于审批之难,不仅私企小老板叫苦不迭,就连很多央企国企的老总也苦不堪言。可是再难,也得去“长途跋涉”,也得上这个“青天”。因为它涉及到企业的生死。 这就奇了怪了,一方面,商场如战场,时机宝贵;而另一方面,却是审批繁琐,效率低下。在企业跑公章的漫长过程中,政府部门没有任何损失,企业损失的却是真金白银和发展机遇。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如此热衷于对企业的自主经营管东管西?很简单,对魏鹏远这样的官员来说,审批就是“摇钱树”。所以死死把着审批权,死死地束缚着市场,死死地捆绑企业,发展的机遇、企业的死活他不管! 其实,许多行政审批并非来自于法律的授权,而是部门自己给自己封的管理权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一位处长透露:国家能源局提出一个新项目行政许可的条件,应该是提出了二、三十项。然而,在投资司按照法律清理完以后,要求前置条件保留的只有两项半,二十多项既不合法也不合规。如此化简为繁,化易为难,违反法规,自己加码。其动力只有一个,就是保住和固牢这棵“摇钱树”。 两年来,国务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部门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又在全国推行商事制度等改革。企业准入的门槛低了,公章数目减了,审批权力少了,“紧箍咒”松了,企业感觉松绑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可是,那些被剥离了审批职能的部门,却感觉像是割肉了,“如丧考妣”,“痛不欲生”。所为何来?很简单——“摇钱树”倒了,腐败梦断了! 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简政放权归根结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诉求的积极回应。认真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砥砺前行、蹄疾而步稳”走好每一步,不仅改革蓝图也就能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还因砍倒“摇钱树”、斩断腐败的手,挽救和保护官员不再步魏鹏远后尘! 
 | 
| 系统分类: 时政  个人分类: 时评
 | 
|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