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和霞 发表于 2015-3-3 10:59 
凯恩斯?他老人家也犯这种低级错误?
    凯恩斯先生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流动偏好的存在得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主张通过ZF干预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来“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凯恩斯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ZF可以通过“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但是,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凯恩斯理论未免留下一些理论的漏洞,主要表现在:
    1、未考虑存量因素。
    凯恩斯模型是建立在诸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供给、需求、有效需求、投资、消费、储蓄、利率等变量变化及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这些变量大部份是属于一个时期内的流量,对于这些流量所形成的存量、及其各个存量与所对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几乎很少涉及,这样建立起来的理论就象一部行进的汽车,只计时速而不管开了多少路程一样,难以揭示整个宏观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2、忽略投机影响。
    毫无异问,投机是一种不增加供给的逐利活动,它不会带来产量的增加,至于能否增加就业,也许只是“就业”了投机者自身的岗位问题。对于投机,凯恩斯先生只是在分析流动偏好时提及,随后的分析则将其与投资混淆在一起,完全忽略了投机对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
    从萨伊“供给自动创造对其自身的需求”可知,供给创造的需求=消费(C)+储蓄(S),实际的总需求又可表示为消费(C)+投资(I)+投机(R),由上述等式可得出:储蓄=投资+投机,只有净投机为零时储蓄才等于投资。投机对供给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厂商的非计划库存上。
    3、单边调控。
    对于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凯恩斯理论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厂商会在有效需求增加后自动地增加产量,这凯恩斯理论实现之初,也许厂商没明白政策含义,确实带来二十年的繁荣,但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厂商逐渐发现提高价格远比增加工人、追加投入来提高产量方便得多,也许经济学除设定经济人外,还应增加懒惰的假设。
    宏观经济学正真贡献是在于供需均衡中引入国家干预这一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将干预仅限于“需求管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需求的增长并非同步,时而实际供给大于有效需求,时而有效需求大于实际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并非是常态。
    4、单项变量代替总体变量。
    关于就业,客观地说,就业量与总供给高度相关,若技术水平不变,两者几近于成正比,也许出于政治需要,凯恩斯先生将其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来论述,以致用之代替总供给,但是,就业量毕竟是影响总产量诸多变量的其中一个,除就业量外,还有资本品的数量、技术水平等。用就业量代替总供给,这就隐含了以局部变量代替总体变量错误。
    凯恩斯理论之所以存在上述遗漏、疏忽是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但这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全部,其理论的核心与本质——国家干预、相机抉择的经济管理理念,实践证明无疑是正确的,并且至今仍有其实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