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173 9
2015-03-01
“穹顶之下”:环境与经济学    

文 | SHAN Xiaoyue

相信所有人都被柴静团队的雾霾调查刷屏了。环境问题总是具有这种魄力,“同呼吸,共命运”,只要他们把活生生的真相,触目惊心的数据,连同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关怀和担忧,传递给你,作为族群之一、社会之一的你便难以不感动。你可以找各种借口不喜欢柴静,不喜欢她的逻辑,她讲故事的方式;或者你作为专业人士,可以挑剔他们的证据,讽刺他们的缺陷;甚至你只是觉得不应该引起这么多的关注,而满腔妒火。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之前还没有人能把环境问题推上这样的高潮;在观看完近两小时的视频之后,你也许会觉得之前各种随意的访谈节目中对雾霾的讨论是多么漫不经心,从而承认脚踏实地的钻研是值得认可的。

我在北京也呆了四年,后两年正是雾霾横行霸道的两年,它直接地赶走了我,还有不少在可留可不留之间抉择的同学朋友。后来到了香港,蓝天白云还有漫山遍野的海雾——干净的雾,我给以前的老师发信同情他仍要深陷帝都,他苦笑说“最近刚跑到西雅图去了,看起来哪儿的空气都比北京好”。当然,事实是很多地方都比北京差,帝都好歹还有奥运会、APEC、中南海,河北呢山西呢?当年的伦敦洛杉矶更不在话下。

关于雾霾的原因,柴静提到了很多方面,垄断的能源行业、有义务没权力的监管者、零执行度的法律、城市化。三十年的经济模式已经在环境方面被诟病良久,但要么只能在小圈子流传,难以成为主流声音,要么因为证据匮乏,难以做出系统准确的研究。地方ZF的竞争(他们说是“锦标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近年来在经济研究领域被炒得沸沸扬扬,从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到财政分权、条块管理,到官员晋升、威权统治……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其中夹杂的学术泥垢也越来越多[1]。但是这种地方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有目共睹的环境问题却鲜被提及。He Qing-Lian在《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中将环境成本纳入了所谓“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副产品之一,里面提过一些数字,比如“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2] 另外,陈玉宇、李宏彬等人2013年发表在PNAS上的一篇论文[3]研究了污染对淮河以北人口寿命的影响(下图),尽管分析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4],仍然不可否定这些数据、事实的价值。
22.JPG


在中国,从大跃进时代以来,城市化、工业化的环境面貌如此丑恶,ZF对排污排气企业不管不顾、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人均拥有量的飞升、城乡结合部的尘土飞扬……如此种种在近两年也许是因为遇见了PM2.5监测仪,突然成为公众的同舟之患。然而城市化本身并不代表糟糕的环境,而是特定的糟糕的城市化导致了环境的恶化。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为城市做过十分详实的辩护,他认为只要设计得当,城市模式其实是更为环境友好的,对人类来说也是更为宜居的。“环境真正的朋友是曼哈顿以及伦敦和上海的市中心,而非郊区。在几乎完整地于城市中生活了37 年之后,我又不计后果地体验了郊区的生活,最后痛苦地发现: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相比,居住在树木和草地周围的大自然爱好者们消耗了更多的能源”。[5]我们应该反思是如何把居民和环境有效的组合,而不是先验地用一种模式排斥另一种。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向来暧昧。柴静在片中也说了,空气中是什么味道,“是钱的味道”。Rachel Carson在 Silent Spring中也说过 "This is an era of specialists, each of whom sees his own problem and is unaware of or intolerant of the larger frame into which it fits. It is also an era dominated by industry, in which the right to make a dollar at whatever cost is seldom challenged." [6]自然确实也有自我毁灭机制,比如火山喷发、海啸、森林大火,但是人这种生物为了利益而苦苦经营的后果也是可怕的。每个经济学学生入门必学的概念之一,就是“增长”Growth,而非“发展”Development,它是一条状如心电图的曲线,它笃定地告诉我们,“横轴为历史,纵轴为经济”。它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因为我们只要改变刻度,就可以走向无穷。这让环境学、生态学学者尴尬不已:“拜托,增长怎么可以是无穷的呢?” 历史学家 J. R. McNeill在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中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From about 1880 to 1970 the intellectual world was aligned so as to deny the massiv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foot. While economists ignored nature, ecologists pretended humankind did not exist.” 所以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工作便成了某种结合,他们研究经济的“限度”,或者“代价”。他们要从那些全部被正向累加的量中扣除一系列的成本,人类的健康、寿命,自然资源的生态存量和多样性,以及不平等的收入、尊严、快乐。

1.JPG


Herman E. Daly & Joshua Farley的生态经济学教材 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便是秉持了这个主题[7],与其说他们是在教授生态经济学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探讨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以图2.2为例,它意在把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Utility)和反向作用(Disutility)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从而找到那个经济与环境的平衡点。而图3.2则抽象地呈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三种关系,左图代表的也许就是中国之前的三十年,中图代表现在的水深火热,那么未来呢?

3.png


[1]陶然等,2010年,《
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

[2] He Qing-Lian, 2006年版,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3] Chen Yuyu, et al., 2013;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 s Huai River policy
[4] Andrew Gelman & Adam Zelizer, 2014; Evidence on the deleterious impact of sustained use of polynomial regression on causal inference
[5] Edward Glaeser, 刘润泉译, 《城市的胜利》
[6]Rachel Carson, Silent Spring
[7] Herman E. Daly & Joshua Farley, Ecological Economics



附件列表

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pdf

大小:1.73 M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何清涟:中国现代化的陷阱.pdf

大小:2.2 M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城市的胜利.pdf

大小:1.87 M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何清涟:中国现代化的陷阱.pdf

大小:2.22 M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Silent Spring - 副本.pdf

大小:1.05 M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 00:06:39
学者要想自己的研究被关注,应该向柴静、老罗等人学习表达和公共演说的技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 11:28:22
精彩的帖子..
如果能加上对图表的分析就好了。小白表示看晕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 12:29:14
rerer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 13:30:46
还是不如人家柴静的成果简明易懂且有理有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 14:06:08
421073390 发表于 2015-3-2 13:30
还是不如人家柴静的成果简明易懂且有理有据!
嗯,当然不如的,差远了, 只是临时想到的一点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