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16301 0
2015-03-05

源于微信公共号,但是此文章转来转去找不到作者,再此致歉。

﹌﹌﹌﹌﹌﹌﹌﹌﹌﹌﹌﹌﹌﹌﹌﹌﹌

10月31日,獐子岛爆出10.17亿的存货损失及减值,影响净利润为负7.73亿。18天来,媒体关于该事件从各角度进行了很多报道。看了一些报道,总觉得缺少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在11月1日,我发了两条微博,至今共发了16条,在我微博搜索“獐子岛”即可。有参考价值的有5、6条,今天我把这些汇总成一篇文字并做些补充,希望能做些基础工作(不能保证没有错误),供各方在专业的角度作进一步讨论。

一、我发的微博回顾

第一条有参考价值的微博(11月1日17点40分):扇贝这事,舆情往两个方向走,一个是娱乐化、一个是蓝田化。其实更客观的重点有三:1,26亿的银行短期借款、7亿的银行长期借款,如何继续玩?2,前几大股东质押了占总股本四成的股票,超过10亿的股票质押融资,如何玩?3,中国除国企、私企外,还有集体企业,这个更是内部人控制,扇贝的股东就是这种。

第二条有参考价值的微博(11月1日22点53分):獐子岛,计提约10亿存货损失或减值,相应的确认了2.5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此,悲观派,看到了巨额损失,甚至说蓝田。我觉得,为进一步体现专业水准,乐观派应看到资产。税法规定,此类损失抵扣期为5年,意味着未来5年年均净利润达1.5亿,比2013年增长50%,大蓝筹啊。年报考验会计师的水平和胆量啊。

两条有参考价值的微博自我评论(11月10日):【年审很纠结。会计师认吧,压力大;不认吧,承认未来5年年均净利润超不过1.5亿,34亿的银行借款也不答应,110亿的估值压力也大。三难选择,坐等年报。】;【34亿银行借款,按7%融资成本算,年财务费用2.5亿,故合计经营利润4.5亿以上才行。可以预见的结局是:管理层换人;破产重整;引入其他方】

写微博像写诗一样,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故前两条都用满了140字,也只能点到为止,并不能展开讨论。

二、发微博的背景及对会计的部分理解

10.17亿的存货损失及减值,有两个问题:1、存货的形成过程是否如公司披露的那样?是否有这么大金额?2、存货损失是否是冷水团造成的?何时造成的?何时应该被发现?

之所以细化为以上两类问题,是因为看到了媒体报道的蓝田案的权威会计人的一段话,原话来自中国证券网微博,全文如下:【刘姝威:獐子岛是否如蓝田般造假?】当年发现蓝田造假的刘姝威,今日就獐子岛亏损八亿元发表看法:獐子岛是否如蓝田般造假,最有发言权的是气象专家和海洋专家。如果气象专家说,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或海洋专家说,气象变化不会影响海产品,那么,獐子岛造假。否则,獐子岛就是遭受了一次自然灾害。

该权威在各方心目中地位甚高,但竟敢下如此绝对的结论。我们当然不能无故质疑其立场,但会计学教授在该事件的这段话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平。海洋专家和气象专家显然没有涉及问题1也不能完全回答问题2,而其竟然是站在问题1无会计造假的立场上的。是否有造假,需要进一步的证据,而证据是否存在及进一步被双方举证,尚需进一步的工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有否造假,该权威下的论断中的逻辑是有巨大问题的。

是否造假,可能永远也没有结论,一如辛普森杀妻案。认为无造假的一方,可能永远也无法证明到让对方相信没有造假;认为造假的一方,可能也无法证明有造假,因为证据在对方手上,证据是否愿意被拿出来及是否会被消灭、官方是否愿意调查及是否愿意下结论,都不在掌控中。

基于以上的理由,是否造假我也关心,但不是我研究的问题。蓝田化,是蓝田权威们的事,娱乐化是娱记们干的事。早些年被揭露的造假案例是因为在简单的逻辑上就有问题,就像权威对獐子岛的看法,现在就算有造假,逻辑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事实层面的东西,得核查核查再核查,这是证监会让干的的事,造假不停的核查总有漏出马脚的时候,没造假的就是被不停得折腾,这也是投行人员对核查的抱怨和吐槽所在。其实对造假最有效的措施,是鼓励举报尤其是鼓励内部人举报,比如举报属实就奖励募集资金的10%,看看效果是不是更好,“王健_还原美联储”的第一篇金融科普文章《“獐子岛事件”呼唤中国的吹哨人制度》就是讲的这个,非常棒。以上扯得有点远,其实我更愿意谈谈该事件对现在及将来的影响(无论有没有造假)。

11月1日“wind资讯”转了一个研报对獐子岛的点评:【中投证券点评】根据目前披露的灾害信息,下调盈利预测,调整后的2014、2015年EPS分别为-1.08元、0.35元(调整前分别为0.20元、0.65元)。

看了这个我就快受不了了。促使我觉得有责任来发前面的两条微博。我没有看到研报全文,但敢预测2015年这么大的盈利(獐子岛7亿股本,这个EPS,就是2亿多的净利润),是显然不够严谨的。

三、关于存货巨额减记的会计、财务专业分析

以上乱扯了这么多,现在进入正题。EPS对证券分析非常重要,但我对财务报表的关注与之不同,对于报表,我更关注资产负债表、略微关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除了业务之外,我更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营业收入、现金流的大致方向。

对于獐子岛事件,有三个财务报表数据:10.17亿的存货损失及减值、影响净利润为负7.73亿,2.53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前两个进利润表、后一个进资产负债表,不影响当期现金流。关于前两个数据的报道铺天盖地,有的讲到了点子,有的是胡扯(比如经典胡扯的一篇叫《媒体称獐子岛导演圈海大戏:亏7.6亿令公司避免现金链断裂》),我就不多废话。真正的会计专家应该对2.53亿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和逻辑。

会计准则更关心权责发生制,讲究实质重于形式;税务规则,讲究可验证、清晰,故更多的是形式重于实质(最典型的的是有发票才认购销),“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最能反映该差异。企业所得税法及规则规定,企业的亏损,可用未来的所得弥补,最长为5年。在企业所得税法下,赚了钱是要打折的(一般要交25%的税),亏钱了也是有价值的,该亏损额可以在未来5年的盈利中扣除后再交税。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獐子岛确认2.53亿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底气,是獐子岛管理层认为未来5年年均净利润在1.5亿以上(獐子岛的税率为25%,未来应纳税所得至少为10亿,这样年均抵税5000万)。

再来回顾一下獐子岛过去3年的业绩(2011-2013):净利润4.98亿、1.06亿、0.97亿;营业收入是29亿、26亿、26亿。看报道,獐子岛占国内同类市场份额的80%左右,地位一看很显赫,但也意味着收入基本到顶了,都八成份额了,还有啥增长空间?其他竞争对手想抢份额,要么质量更好,要么更直接的是价格战,而獐子岛想保住份额要么提高质量则意味着成本增加,要么则跟进降价收入降低。在反腐的背景下,海参鲍鱼的需求量应该很难增长,价格承受度也在降低,总市场规模维持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总之,收入难增长了,管理层仍然认为未来5年年均净利润要在2013年0.97亿的基础上增加50%以上,这是确认2.53亿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前提。

若不考虑其他差异,一般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相当。未来5年2.53亿的递延所得说资产,意味着未来5年的年均利润总额为2亿以上。我们再看看有息负债和财务费用的变化,2013年财务费用8000万,年末有息负债18亿多(主要是短期银行借款15亿多,长期银行借款3亿多),2013年之前更低。再看看2014年9-30的数据,有息负债34亿,(短期银行借款26亿,长期银行借款7亿),而货币资金2013年末4.6亿,2013年9-30为8.2亿。意味着增加的16亿中的13亿,要么投资了,要么又养海参鲍鱼了,扇贝要3年才能成才,固定资产投资起码3年不能回收投资。暂且不提2014年,我们假设2015年借款不增加,银行借款成本7%,则利息费用34*0.07=2.38亿,这样,未来5年的EBIT应该在年均4.38亿以上。

前段我们已经讨论的业务情况,管理层的压力大啊。而中投证券的研报则估计2015年的EPS为0.35元,(7亿股本,意味着EBIT得6亿以上)。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假设“计提10.17亿存货减记,影响净利润也是10.17亿”,一次亏个够,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在会计准则上也是可以的,一句“基于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就可以”。这样未来的业绩压力更小些(不用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并确认所得说费用,即如果2015年利润总额若能够达到2亿,所得税费用为0,净利润也是2亿,更利于维护市值),但就相当于现在直接承认未来5年的年均净利润低于1.5亿。这样的话,银行更得提前逼债。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0-2.53亿之间,更吸引人的注意,相当于潜在的做了未来5年的盈利预测。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资产负债率。2013年底,总资产53亿,总负债28.74亿,净资产24.41亿,资产负债率为54%,以前年度更低些。2014年中报,总资产60.77亿,总负债36.91亿,净资产23.86亿,资产负债率60.74%。2014年9月30日,总资产53.18亿,总负债37.99亿,净资产15.19亿,资产负债率71.43%,其中还包含3.15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亏损的光荣价值”,今年的巨亏可以让未来税务局5年都少收的税。如果这2.53亿不确认,则资产负债率=1-(15.19-2.53)/(53.18-2.53)=75%,银行更抓狂。

四、几个利益攸关方:银行、地方政府、当地居民

我们再看看,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银行的态度,7亿的长贷,每年会对借款方进行评估(亏损7亿,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客户经理、信贷经理、分行行长的压力有点大,但这个还好,毕竟没到期,想法追加抵押拖拖。26亿的银行短期贷款,意味着,在未来一年都到期,谁先到期,谁先抢到那8.2亿的货币资金(当然应该有不少是保证金之类的其他银行不一定抢到),有胆大的银行敢展期吗?现在银行都是市场主体,谁展期,意味着让其他银行排到前面去,替他行打掩护,这得多雷锋啊,分行行长的位子不想坐啦。

地方政府一般得想办法保护企业,社会稳定、就业、GDP等各种理由。首先要做的就是,召集银行,号召共度时艰,不能抽贷,正如报道的那样。银行咋办?硬着头皮不确认不良贷款?同比例增加贷款归还各自利息?应该没有银行傻到自己增加贷款用来归还其他银行的利息。如果贷款减记则马上分行受不了。不减记,则更麻烦,通过银行理财好不容易弄来的资金继续砸进去?

地方政府减免些费用,是可以做的的,正如公告的3500万海域使用费,地方政府本来就有与税收贡献的税费返还(土优惠,研发补贴、贷款贴息等等),但这些都是小钱,3500万也就是不到2个月的利息,塞牙缝可以,救命还差得远。现在回到第一个微博的第三点,獐子岛是集体企业,不是国企。国企监管还相对严格些,有不少规章制度,救助国企政府在道义上好像更理直气壮。但集体企业就不同,集体企业基本是历史概念了,但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对管理层太有利了。既没有保值增值的压力,有没有国企的道道,集体企业的主人一般是定额收益或者没有收益,就像獐子岛居民每年大约2000块的年终分红一样,剩下的居民没能力、也没有手段管。管理层想干啥干啥。

獐子岛镇1万居民,大连市有670万居民,长海县有8万居民。无论哪级政府想救助獐子岛(除了减免些小费用),都没有太好的理由,况且其他居民不会答应,声誉压力太大,况且这口子一开,将来遗患无穷。国企应该也不敢轻易救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啊,谁敢决策?

獐子岛镇的1万居民,这些也是很大的攸关方,大体可分为3类:居住在当地不工作的,这些基本靠分红,没分红肯定不爽,若贷款分红,银行压力太大;在外地打工者,同前;在当地工作者,如报道在獐子岛集团工作的,2000元的月工资,也有抱怨,提高工资则公司受不了,不在獐子岛集团工作的,也有抱怨,其他海岛的可以承包海域发些财,獐子岛的则不行。再进一步说,獐子岛市值110亿,集体持有股权一半,按照1万居民计算,则每个居民应该持有50万金融资产,这个数就算放在余额宝,每年也得有2万块的收入,而现在才有2000快分红,还没有保障,更不能变现。故居民的怒气更大,恨不得鱼死网破,管理层滚蛋,大家都没得玩算了。

五、展望

对于年审的前同行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1、我很想看看他们对“2.53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何把握,这个最迟在2015年4月底之前明朗,我们可能只会看到是否有这个数,应该不会是个小于2.53亿的一个数,这个需要明确的预测未来5年的净利润,獐子岛没有必要给自己添麻烦。外界应该看不到讨论的过程,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所内部与质控,合伙人之间,应该有不少的讨论和争议。确认吧,从我前面讨论的业务面、银行贷款面难度很大,不确认吧,直接承认企业没有前景了;2、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年的报表意见如何发表,标准无保留?獐子岛明确表示每年4、5月和9、10月才抽测的,即12月没有盘点程序,注册会计师如何确认存货余额,加什么样的程序,要对比12月的海温度吗?之前是潜水员下海底捞的,现在是拖网,海底不平的话,拖死了海底的东西,还不一定捞上来。海底是平坦的话,相当于把海底刮一层皮,这些海域有损吗?要减值吗?3、最后,这34亿的银行借款对“12个月的持续经营假设”如何评估?愁啊

对于管理层:我11月10号微博预测是换人。没办法,现任管理层肯定在獐子岛发展早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然,在一个一万人的海岛上业务肯定很难做这么大,但时移世易,外边形势变了,管理层的心态也变了,如果是私人老板,肯定成了巨富,但现在再怎么着也就是打工者,从迹象来看2011年之后这种心态更明显了,估计也有其他啥事,现在披露了董事长的弟弟因采购2012年丢车保帅,现在这摊子,各方压力于獐子岛,肯定得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不能一句自然灾害就算了。但就算换了人,摊子一样不会好转,也许是集体企业的宿命,集体其实也没多大,能人也不多。至于说镇书记和董事长是同学的报道,其实也很难说明啥,想想看在一个远离陆地的只有1万人的海岛上,估计同龄人都是同学,想不是同学都难。至于承担责任的程度,是退休后去遛鸟、还是坐牢啥的,不重要啦,仍然改变不了烂摊子无法收拾的事实。

对于獐子岛企业来讲,7成概率要破产重整,银行再反对也没办法,摊子就这么烂了。所有券商估计都会将其从融资融券标的中踢出去,也会从质押融资名单中踢出去,现在大股东、银行贷款、质押融资都是建立在企业盈利及依托于盈利的市值上的,如今大厦的基石塌了。

110亿市值对于重组甚至借壳难度太大了,如果跌很多,比如低于50亿,空间就有了些,再如果用破产重整洗掉一些银行借款,还是有重生的可能的。

很奇怪的是,8月份刚刚报送证监会定增方案,拟募集资金10-13.7亿,资金都全部落实了。再撑一段时间资金就忽悠到了。这节骨眼上,管理层心虚了?置保荐机构和参与认购的很多公募基金的颜面于何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