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郑伯的处世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肯悔过
晋国、秦国军队兵临城下,弱小的郑国危在旦夕。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派遣能言善辩的智士去与秦穆公谈判,说服其退兵。郑伯果断决定启用烛之武,岂料烛之武说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怪郑伯早不能发现他的才华,埋没他。在封建时代,作为下臣,敢于顶撞国君,倘若国君发怒。随时都可能被以犯上的罪名处罚,甚至丢掉性命。郑伯的处理非常明智,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国君肯放下身份认错,无疑是对下臣莫大的尊重,烛之武纵有满腹牢骚,也就得到消解。况且郑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烛之武终于答应去说服秦穆公。
         识利弊
烛之武来到秦穆公营帐,向秦伯阐明厉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之,许君焦霞,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和厌只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穆公确实识大体,他知道,诸侯争霸凭借实力,秦晋两国虽是盟友,利益冲突难以避免。若郑亡,晋国得实利,秦国相对削弱。于国家长远不利。不如结盟郑国,在东面牵制晋国。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知进退
当晋文公得知秦国与郑国结盟,撤军的消息后。臣下子范要求攻打秦军。这位春秋霸主并未因盟国的背叛而恼火,而是冷静分析了形势。晋侯首先先到道义,自己能当上国君因秦穆公的帮助,不可恩将仇报。若进攻秦军,或是继续攻打郑国,都必将得罪强大的盟国。晋文公力排众议,领兵撤退,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郑国国土,得到的是道义上的公理,与盟国继续合作的稳妥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