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引用他人的一篇文章,看看如何备考注会,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以前有不少人都问过我如何准备CPA考试,因为工作忙的关系没有时间讲。现在刚好不是特别忙,把以前的心得整理一下,毕竟自己也是中财毕业的,就放在母校的bbs上吧。:)我第一次参加考试是02年,一次报了四门。分别是会计、审计、经济法和财务管理。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问过我关于报考科目的问题,好像不少人喜欢把会计和税法放在一起考,说是联系比较紧密。我个人认为同时报考哪些不是特别重要的,我当初是因为税法以后是自己的专业课所以想等到专业课学了后再考(有点点投机),至于其他基本上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脑子一热就报了,当时是过了三门,财务管理差七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早上考了经济法,中午没有休息,头脑不是很清醒,偏偏财务管理有比较需要灵活思考,于是挂了。所以如果一定要对考试科目有所安排的话,不妨把自己要考的错开,尽量避免一天考两门,当然这是一人之见,自己的状况还是自己最清楚。再说准备考试。我不是学会计财务的,和多数人一样最早接触会计就是大一第二学期开的会计课。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老师,会计系的岳彦芳老师,我对会计的兴趣可以说是由她培养的,而她也鼓励我准备CPA.从大二开始,就有意识的关注CPA并且有所准备。基本上是看一些关于CPA的教材(不是CPA辅导书,我觉得首先要打一定的基础,毕竟不是学会计的,如果地基不好之后是事倍功半的)。所以那时候会看一些会计系的专业书比如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之类的。全身心投入是到第二学期,刚好本系的课不是很多,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之前看得是旧教材,看旧教材的时间不主张做题,主要是对CPA教材熟悉,另外可以研究一下以前年度的试题,看看侧重点在哪里(很重要,至少在你之后时间不够或者冲刺阶段可以有目的的看一下赌一把)。拿到新书后,就应该进入状态了,首先当然是通读教材,把新旧两版之间的差异要找到,一般情况下新增加的内容是要考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当年考试会计新增了租赁会计但当年好像没考),但是这样的例外毕竟少,考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教材我觉得要认认真真读三遍才应该开始做题。辅导书我五门都用的是北大东奥出的练习题,是那套有逐章练习题及模拟题的。感觉逐章练习题不错,但模拟题差强人意,不过到八九月时候可以用他们出的最后冲刺的模拟题,当时是纸袋装的,每门好像是5套吧,再赠送前五年的考题。每年应该是6月出版。当然不可避免这套练习题也有些错误,但与其他练习题相比还是不错的。辅导班我个人认为要报的话强化班还是不错的,虽然课时比较少(8~12次吧),但是效果我认为好过基础班,主要是强化班是在7、8月,大家都在放暑假,精力时间允许,并且那时候自己已经看过几遍教材,带着问题去上课,效果会好许多。我当时是参加了会计和审计的强化班,财务管理02年上了基础班03年没上。经济法和税法因为是专业课,没有上辅导班。那几个班都是报的东方注会,当时考虑的是因为就在学校,不耗费精力,后来上了觉得确实不错,尤其是李景辉的会计和审计,我在上课之前对审计是很惧怕的,因为第一遍看书看完了基本上没有感觉,直到看了历年考题才稍微好些,那个老师的审计讲的很有条理,对于没有过审计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确实应该听听。在看过2~3遍书之后就可以做逐章练习题了,我基本上是在看第4或5遍的时候开始做题,看一章做一章的题,那时候会觉得自己差的挺远的,主要是自己看书还是不够细,做题的时候不要看书也不要看参考答案,独立完成才可以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返回去再看书查漏补缺。另外,因为有些答案是错的,偶尔也有些没有更新过的题目,所以有些情况可能自己是对的,这种情况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或者问问辅导班的老师,但是还是前者现实些,一般辅导班中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会被很多人包围,而且时间比较短。如果能找个考友就比较好,大家互相交流沟通。我当时基本上是孤军作战,觉得挺辛苦的。关于具体的每一科如何准备,我觉得其实都是要熟悉再熟悉教材,吃透看明白,尤其是会计和审计。审计可能很多人第一遍看的时候会比较晕,建议看完后先看看这门课是怎么考然后再看就会好些了。而经济法和税法要记的东西很多,看书的次数应该也是要比其他得更多一些。对于经济法和税法自己的感受不是很多,主要因为作为自己专业课有些掉以轻心,毕竟我们侧重的是法学理论,结果考试很多看上去很基本的东西自己不是很清楚,所以对于没有学过经济法和税法的人是比较好过的,就是看书看得细一些,做些题就好。财务管理我个人觉得比较难,可能因为是文科生吧,平时里有意识的做些逻辑题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多思考多看题做题,因为财管的考题其实出的挺灵活的,面对看似陌生的题目要冷静,其实学过的东西都在里面,我记得自己第二次考财管的时候看到大的综合题感觉就好很多,也就能顺利的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