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人一直是个神圣的词,学贯百家,博涉中西。常常会有文人或自称文人的人出现,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站立在他人之旁指点江山。每分钟都会有新的作品出现,据说里面都有一种叫思想的东西裹在里面,可是如果叫人列出作品里面每一个理论的来源,材料的出处,逻辑的辨证,系统的论述,未必就有多少人能做到了。正如《骇客帝国》的尼奥一样,如果我们把任何一部作品肢解,就会发现都是由一个个的数据,观点和他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而他们的数据出处又联系着更多的作品,直到和整个人类已知的严谨科学体系联系成一体。
科学不再是某一个个体的工作,而是整个人类的知识工程,而很多作品其实也就是无意义的重复,只有和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实际生活环境相对照,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的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所谓文人的特殊地位,本就是封建王朝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体系服务的,本质上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不公平,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高校扩招,美国遍地的社区大学,都让知识不再是所谓“精英”的珍藏,而变成平民的福利。
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文人的理想却会融入茫茫人海,获得新生。知识不再是一个个人加工的手工艺品,而只是一个大工厂里自己经手的一道小工序而已。而把所谓知识也好,思想也好,剥去他神秘的面纱,扯出他的脉络,于是人们就都清楚地看到,这是这样来的,那是那样连的。这手艺和咱们老祖宗编草鞋没什么两样,一句话,唯手熟耳。于是文人头上五光十色的神奇泡泡,就这样“啪”地一声,被务实的真理之剑给扎破了。不管人们头上的泡泡多漂亮多唬人,我们唯一关心的将是,“嘿,哥们,你的脉络是怎么搭的?”
你翻过二十四史就是历史学家吗?你就是都背住了,别忘记了现在有计算机,有检索功能。人一生的时间有限,你就是十天看一百万字,一年也就三千六百万字,看五十年也就十八亿字,《今注本二十四史》就有1点二亿字,何况这只是看一次要花的时间,你要记住,消化.分析,总结,利用的话,还需要多很多倍的功夫.不是什么书都是值得读,《基督山伯爵》里法利亚长老就认为只要有150本左右精选过的书就足够了,而希特勒也在《我的奋斗》里说,读书的唯一诀窍就是“去孚存精”,计算机是不会总结以及与现实对照的。这也是我们这些知识劳工存在的价值,感悟社会,自然和内心,对照前人的理论,去寻找最接近真理的存在。没什么神秘的,就一苦力活。你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考证,一步一步的推理,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收集,一个现象一个现象的分析,才能有所收获,半点取巧不得,我们关心的不是你的帽子多华丽,也不是你屁股下的椅子多昂贵,我们只想知道,你的东西每一步是怎么搭的?好东西,我们叫声好,是垃圾,我们哈哈大笑,如此而已。
当我们的祖先开始仰望星空,不再把星光当作神点缀的饰物,而开始用数字计算距离,我们离登陆火星就已经跨过了一大半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