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2015年市场,产品倾向于改善型住宅。”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下称“旭辉”)总裁林峰3月12日向包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说道。
旭辉最新公布业绩显示,2014年合同销售额上升至212.06亿元,较上年增长38.4%;2014年合同销售均价为12235元/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4.1%;实现净利润18.61亿元,较上年下滑1.75个百分点;合同销售现金回款率达到80%。
基于对自住改善型需求市场的看好,2014年以来,旭辉针对产品战略中“70%住宅”进行了策略调整,将刚需与改善型产品比重由之前的8∶2逐步调整至5∶5,向改善型需求倾斜。
记者了解到,旭辉2015年可售货值42%来自一线城市,52%是二线城市,6%是三线城市。
“重点发展在北京、上海和一些地理位置较佳的改善自用型产品项目。2015年全年合同销售目标为250亿元。”林峰表示。
去年旭辉约94%销售业绩也来源于一二线城市。当产品更多的处于核心城市的,其产品售价自然开始上升。
“长远而言,各大主要城市持续受惠于城市化及人口增长,预期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住房需求依然旺盛。”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认为。
克而瑞的数据显示,旭辉2015年1月~2月合约销售金额20亿元,同比下降32%。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许多房企的年度销售额都在200亿左右,这个区段的房企竞争非常激烈。
中型房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引人关注。
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就曾对记者表示:“有可能把握机会就冲刺到了一线房企的梯队,到全年销售500亿的级别;还有可能不小心就掉队,这里面需要更好地打造自身产品。”
截至3月11日,克而瑞统计的15家房企中,2月份销售金额同比下滑30%以上的房企数量有7家。其中大部分房企单月销售金额不足20亿,且大多数集中在10亿以下。
记者注意到,这个梯队的房企希望通过自己的风格谋求出路。
“高周转”是旭辉的一个特色,2014年其平均资产周转率为58.3%,相较2013年的53.4%有所提高。很多中型房企也采取了类似策略,比如阳光城(000671,股吧)(000671.SZ)也是开发适销的刚需类产品。
很多企业希望寻求差异化突破,比如朗诗集团就大力推广自己的绿色地产,希望给购房者带来更多的健康体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这里面的稳增长必然会有一些刺激房地产的措施。比如二套房的信贷放宽,交易税收宽松,房产税预计也会延后。”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因此,二套房的信贷放宽,首次改善的房屋产品将在今年有更好的销售。”
“精装修可以带来客户的居住体验,从产品和体验的角度去更好服务消费者,中国将消灭毛坯房。”林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