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997 0
2008-09-17

2008年9月17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嘉庚讲座迎来了王洛林教授。

主题: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几个问题

因为临场听课,记录了王洛林教授的演讲大纲,自己整理一下,现记录如下:

一、关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制定的两种激烈争论:是着重抑制通货膨胀还是着重于保持经济增长(GDP增长)

二、当前我国经济回落的6个原因(GDP下降的原因)

1、周期性下降

2、国际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下滑(而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是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

[谈到次贷,其在美国的影响逐步扩散并带来了金融危机,并且也逐步影响到了其实体经济——美国经济不景气,中国出口下挫,顺差降低]

3、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用工成本、人民币升值影响)

4、增长方式的转型影响(1995年中央便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直到现在任没有很好的实现,当前在企业生存困境的形势下,将逐步展开)

5、政府政策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长期实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对各商业银行发放货款下指标,对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影响最大,房地产行业影响也很大)

6、去年对于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为防止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从而限制出口的政策有点过火(当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直接增加了流动性过剩,同时国际压力也很大)

三、总体物价上涨的6个原因

1、经济过热带来的货币供给增多引起的

2、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去年的通货膨胀主要由猪肉价格上涨影响)

3、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石油、重要的矿物原料、粮食)

4、低收入者工资的上涨(由就业供求引起)

5、环保政策背景下的生产成本上升

6、在中国价格改革尚未完成的大背景下,出现系列的自主调价现象

四、相关结论

1、GDP的适度回落是必要和必然的

2、通货膨胀从来都不是好东西,但中国适度的通货膨胀是一定的,要保持温和的通货膨胀率

3、在制定防止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的政策过程中,应结合多种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控制的是经济总量,财政政策控制的是经济结构)

4、中国经济还没完全的实现市场化,政策的制定应该符合经济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步转变。

五、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的经济预测

1、第三季度的经济回落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微度上调,2008年全年经济GDP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而2009年经济增长也将保持今年态势,略比今年稍高;

2、不确定问题

(1)国际经济形势

(2)农业问题(中国的抑价政策性、禁出口给补贴)

(3)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4)地方政府政策问题(像地方保楼市的现象)

以上差不多就是王洛林教授的讲座内容大纲,正确率应该能够达到90%,在个别用词上可能稍有差错,希望大家可以指正;以下再补上关于王洛林教授的简介。

姓  名:王洛林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38年6月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  务:理事长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
工作单位: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王洛林,男,汉族,1938年6月出生,湖北武昌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常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名誉院长,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

       主要社会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现代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等。
  

        工作简历:

1961年至1993年在厦门大学工作,历任经济系、国际贸易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年至1981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经济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4年至1993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1989至1993年任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199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0年明确为正部长级),2006年卸任。

现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理事长。是中共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主要业绩: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

1987年以前从事世界经济特别是苏联东欧经济的研究。

1987年以后,转向着重研究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对外贸易等有关外经贸的课题和宏观经济、金融等国内经济问题。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990年以来撰写、主编著作几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提交研究报告百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系列)、《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系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年度系列)、《外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1990)、《论台湾民间资本的成长与输出》(1990年)、《苏联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1991)、《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和若干对策》(1992)、《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1992)、《论我国外资立法对厦门外商投资的影响》(1992)、《关于国有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个问题》(1995)、《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997)、《海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1997)、《对香港股灾发展过程的经济分析》(1998)、《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1998)、《日元贬值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1999)、《日本的通货紧缩性经济危机》(2000)、《日本金融考察报告》(2001)、《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2002)、《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2003)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