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宝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位于东北的黑龙江正式提出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北京以东的几乎所有省区,以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均提出了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构想。
“新海丝”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有4条线路。一是南向线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抵达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太平洋岛国,这条线路也可以连接南美洲。西向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一直到非洲;另一条是经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延伸至欧洲。第四条线路是东向,从我国沿海经日本、菲律宾岛链直达北美洲,未来还可以通过北极航道连接北极国家。
这些线路覆盖了世界几十亿人口,这些地区未来会更有活力、加速发展。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是亚洲特别是东盟地区,这是近期的重点。西向两条线和南向线路长远看意义很大。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把“一带一路”作为发展机遇。为了搭上这列“班车”,提出了很多名目,比如丝路起点、支点、转运中心等。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因为都想把自己纳入建设规划,给地方的投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但是,这是我们以往推动国内发展建设的思路。人们头脑中的规划是类似于我国的“五纵七横”公路网那样的规划,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出台个文件,大家照着去落实。
“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新海丝”的建设不会这么简单。没有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识,是不会有所谓规划的。“一带一路”建设总体上有个路径问题。我认为这个路径包括四个阶段:战略的提出、共识的达成、规划的形成和战略的落实。当然,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
现在,战略已经提出,主要处在积累共识阶段。很多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反应很积极,但也有担心和疑虑,也不排除有的国家反对。为什么要反对?你要打造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原来左右格局的人能舒服吗?
共识最终是会达成的,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成果的机遇,它是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但共识的达成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我们做大量沟通交流工作。我们可首先与反应积极的国家达成深度共识,把实事做起来。我们现在与东盟、中欧、非洲一些国家的合作就很有效果。
有了这样的共识,国与国之间才能就区域合作谈规划。到一定的阶段,沿线国家间还形成“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共识和合作机制创立后,签署一些议定书、协议,就可以具体落实到公路、铁路、港口、电网、能源等项目上了。
我估计,“一带一路”至少是50年到100年的长期战略。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人文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会涉及,标准化、技术合作、联合研究以及经济纠纷的协商机制等都会纳入。
至于建设“新海丝”,仅仅说港口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到完整的物流链、产业链。相对而言,物流也仅是层次较低的一个环节,还要看到后面的贸易和投资,一定是人流、商流、钱流、物流这四个流的畅通。习近平总书记那20个字说得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根据张宝晨接受本刊专访内容编写)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