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连续下降
8月份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由7月份的6.3%放缓至4.9%。8月份的数据为14个月来最低水平,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年初公布的全年目标。CPI在4月份达到8.5%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下降,这主要应归因于食品价格增幅放缓及去年较高的比较基数效应。
夏收及近期主要食品价格(包括猪肉、家禽及蔬菜)下调的利好报告表明通货膨胀水平可能在未来数月进一步回落。食品价格涨幅由7月份的14.4%降至10.3%,而非食品价格涨幅持稳于2.1%。
通货膨胀的焦点已经转向非食品价格。由于中国许多地区出现电力短缺,预计能源价格的进一步上调将推高各种商品的成本。今年早些时候实施的价格控制举措可能会放松,这可能也将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8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增幅略高于7月份的10%。PPI与CPI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市场对于原材料价格增长快于产成品价格增长的担忧。但如果商品价格继续调整,则PPI水平未来数月将出现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正负因素并存
1-8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7.4%,增速略有提高。今年迄今,固定资产投资受到来自上游资源行业投资增加、地震之后重建及2月份南方雪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的支撑。
预计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放缓,因为中国住宅市场将减速,由此造成房地产相关投资下降。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4%。该数字7月份降至15.3%、8月份降至16.5%,因疲软的销售促使房地产开发商削减新项目。但房地产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可能被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部分抵消。
中国的基础设施扩建正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公路、铁路及航道、电网及其他领域的计划投资规模巨大。中国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的能力将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从2006-2010年,中央政府计划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投资人民币5.1万亿元,其中包括人民币3.8万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较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水平激增了73%。
政策展望
随着对通货膨胀担忧的缓解,市场日益关注的焦点不仅是中国经济是否正在减速,而且还包括减速的程度如何。尽管经济放缓仅仅是初现端倪,但近期GDP增长的放缓却伴随着中国某些领域公司业绩不成比例的大幅下降。
由于市场担忧更倾向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可能在支持中国内需及在年内剩余时间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目前财政状况相对强劲,今年前7个月预算盈余高达人民币1.3万亿元。
政府已经提高了纺织及服装行业的增值税退税,并将提高银行贷款限制,旨在为小型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针对出口领域、重建支出及高水平基础设施投资的放松举措。其他可能的举措还包括企业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出口退税提高及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