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343 3
2005-07-31

转载:陈平: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均面临极大挑战

中国经济年会陈平教授发言   林毅夫主任对于中国得诺贝尔奖的前景很乐观,但是我的危机感却很沉重。今天记者问我:"大家都提出向诺贝尔经济学奖冲击,那么究竟在那些领域有希望?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是什么?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一问题。在1900年初进入20世纪的时候,英国皇家科学院召开年会,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当时做主席发言的是当时最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姆逊,他说可惜的是天上还有两朵乌云。仅仅5年之后,两朵乌云就变成了两场风暴,一朵是相对论,一朵是量子力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经济学现在面临的形势和物理学1900年的形势是一样的。   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全都面临严重的挑战。首先,微观就只讲企业理论,只许规模递减,不许规模递增,所以我们的微观经济学是不能解释劳动分工的。而Adam Smith的《国富论》头三章讲的就是劳动分工。其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理论都跟经济波动有关,有好几大流派,一派认为根本不应该有经济波动,也就根本不应该有宏观经济学,要有问题就是噪声驱动,这就是第一个的获诺贝尔奖的"噪声驱动模型", 计量经济学就是这个基本思想,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白色噪声,如果他是对的话,那就相当于热力学第二类永动机是对的,而这完全是错的。事实上,物理学家在1930年就证明,噪声冲击的阻尼谐振子应该是指数衰减的。所以在我知道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里面,从来没有证明过是对的、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但是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理论的,只有经济学,所以我的危机感非常严重。第三,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时回归分析,即假设这个系统是可计系统,我们现在做"混沌"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系统都是不可计系统,那怎么能作回归?而且,我知道心理学、实验经济学可以证明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是不对的。理性预期的第二号人物Sargent写了一本书叫《有界理性》,事实上已经退到他的对立面去了。统计学家认为自己做的是应用统计学,统计学不承认计量经济学是其严格分支,因为小样本作出的计算机模拟很难有严格证明。所以对这些基本方法有这样大程度的疑问,就说明几个问题:一,经济学家任重道远,二,我要稍微修改卢锋教授的引语,我们不是受已故的经济学家的愚弄,而是受一些时髦理论的愚弄,包括我们现在最流行的微观基础理论和噪声驱动理论等。   然而我们的希望所在,我们从中国的观察可以挑战西方主流理论的,就是今天我们这个会议的倡导者之一林毅夫。在今年创立的Gale Johnson讲座的第一位讲演人,不是西方主流派的经济学家,而是林毅夫,而他的讲演内容就是挑战现在最时髦的内增长理论。大家都只道,Solow认为增长是收敛的,而Lucas认为增长是发散的,用规模递增来解释各国发展差别。林毅夫用他的基本比较优势理论挑战Lucas的内增长理论,得到去年诺贝尔奖得主Heckman的认可。所以我认为,假如中国经济学界能够出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就不应该是象当年清华的留美预备班,仅仅拷贝国外经济学教科书,向美国的名牌大学输送博士生人才,而是应该观察到中国所不能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够有意义让人重新思考经济学基础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可以推进经济学的前进,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讨论很多的不是问题。要提出好问题,需要对方法有所贡献,遗憾的是,首届经济年会没有关于方法论的专题研讨。我们方法上要更新。比如杨小凯注意到了劳动分工的问题,但用的办法还是优化均衡的办法,无法取得突破。   最后我补充一下,我对在座的各位对北大的过高期望非常忧虑,我和邹衡甫都不是北大毕业的,我们感到在北大非常难做研究,就象20年代胡适提出巴黎不适合作研究一样,然而,严济慈对此回答道:"只有在巴黎还能作研究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做研究的人。"所以我想,能够在北大这个环境中,能够不受金钱、政治、时髦观点的冲击,认真冷静地向问题,是很难却是应该做的。所以相对来讲,非北大的学者相对有更好的机会。北大有个很好的学术传统是兼容并包,但是又有其很致命的弱点:即各个学派之间互不交锋。最近中心正在努力倡导改变这个现象,我们提倡举行semilar,不同观点互相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想现在我们就当场实验,,请各位讨论:到底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那些重要的进展?我们和世界最好的经济学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应该作出什么方面的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2 13:23:00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还有什么关键的变量或着我们根本还没有理解更深的经济学规律,因为在经济学中,有很多公式模型是就某个现象提出的,彼此之间甚至有矛盾,另外可能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经典物理曾经面临的问题,所以还是期待经济学里的爱因斯坦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4 14:32:00

我想这种局面的出现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关。

一方面,它是和其他科学差不多的学科,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体系;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学家的经济取向要符合当前具体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有些时候,还要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4 15:15:00
经济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假设人是理性的,这与现实之间有很大差别。而且经济学本身涉及公平的问题,主观问题必然造成不同的观点和无休止的争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