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364 5
2015-03-21
移动支付的“颜时代”来了~

3月16日凌晨,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在德国拉开帷幕,中国科技力量成为这次展会的一大亮点。开幕式上,马云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副总理马凯,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为嘉宾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演讲台上,他用手机登录淘宝,选择这款邮票后进入支付系统,确认支付后出现“扫脸”的页面。把摄像头对准自己,马云的头像被网络传输到支付后台认证,几乎没有停顿,屏幕显示“支付成功”。“这项崭新的支付认证技术由蚂蚁金服与face++合作研发,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当马云进行面部识别的时候,需要处理大量来自面部的数据信息,包括结构、五官以及肌肉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由阿里云计算提供。”阿里云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个“靠脸吃饭”的颜值小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人脸识别,优势多多

  成本超低,全民参与。相比于指纹、虹膜等许多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更加容易大规模推广,因为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可以零成本参与。

  审核便利,全面普及。人脸识别不需要用户自行提交照片,根据相关规定,有资质的机构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向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将采集的照片与该部门的权威照片库进行比对。也就是说,用户在进行人脸识别时,只需要打开手机或电脑的摄像头,对着自己的正脸进行拍摄即可,在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这个参与门槛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隐私安全,相对提高。用户容易担心的隐私问题,在人脸识别领域也能有效避免,因为照片的来源极其权威,同时,一种特有的“脱敏”技术,可以将照片模糊处理成肉眼无法识别、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图像,从而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此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约在97.52%。

  人工智能,最强大脑。人眼识别容易受到操作人本人智力、经验、认真程度的影响,比如在今年3·15上,央视就曝光了线下银行卡办理所存在的问题,虽然记者买来的假身份证上的照片和自己差异很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未进行严格核对,记者在四家银行顺利办出了三张功能齐全的银行卡。如果用技术来识别,这样的假身份证就很难蒙混过关。蚂蚁金服内部的专职研究生物识别技术的“柒车间”团队介绍说,人脸识别的技术是基于神经网络,让计算机学习人的大脑,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大量训练,让它变得极为“聪明”,能够“认人”;而之所以能够准确率高于人眼,主要在于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

  颜值小时代,真来了?

  事实上,除了阿里,世界顶尖的科技企业近年都着力研究生物识别,比如苹果推出指纹识别touchID,三星也已开始试水人脸解锁,支付宝此前也推出过指纹支付。联想集团杨元庆大赞联想乐基金的眼光,称人脸识别支付采用的face++技术,是联想乐基金在2012年做的天使投资。而李开复也透露,刷脸支付是基于创新工场投资的Face++技术。笔者认为,真正的颜值小时代还远未到来。

  一是从技术上还远远未成熟需要完善,而且必须要同各大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才会找到完美平衡点,早在去年10月的集团分享日上,蚂蚁金服的“柒车间”曾系统地向外介绍了其重点研究的六大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掌纹、声纹、人脸四种生物特征、以及笔迹、键盘敲击两种行为特征。目前,支付宝的指纹支付已经上线,键盘敲击也已经应用于其安全风控领域,而人脸识别技术,是该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未来,蚂蚁金服还将继续在生物识别领域做探索。

  二是法律政策壁垒还未完全突破需要时日,刷脸支付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从支付安全,到个人信息,从监管政策到人伦争议,这一切都需要时日来解决,一如当年二维码支付般会波折不断,潜行突击。不过我们相信,只要真正从客户体验角度考虑,真正为消费者服务,人脸支付必将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更多的便捷,这一次,老马又前跑在前,互联网+ 还是最强大脑风口论,都不如老马这般颜值到底,一个中国最有钱的脸,终于颜值战胜了诸多小马哥、彦宏、雷布斯等一众美男和小鲜肉,男神在这里



附件列表
1.jpg

原图尺寸 310.92 KB

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1 22:49:09
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是浮云 场景为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王博) 3月16日,在德国汉诺威CeBIT(世界级ICT展会)上,移动支付再次引起热议。很多媒体报道,移动支付领域已经进入人脸识别即“刷脸时代”。更有市场有分析人士指出,基于生物特征的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或许将引发市场新一轮竞争。

来自艾瑞网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网民向移动端迁移,支付场景不断普及,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来临。从去年开始,支付宝等主流移动支付的参与者就开始将渠道下沉作为重要战略,艾瑞认为,2015年移动支付行业在我国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渗透率将会更快速地增长。在此背景下,支付场景发生了哪些变化,会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又有哪些出路?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跨界的业务形式,随着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电信网络升级,在过去三年内快速发展,交易规模破万亿,在各家电商的交易占比也快速提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支付的重要手段。移动支付业务环节包含挖掘客户、资金转入、场景应用三个部分,而技术实现作为其实现的重要支撑部分。”来自京东研究院的分析师王瑛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采访时说。作为京东集团前瞻性研究智库和机构,京东研究院提供前沿课题研究、数据、资讯和深度行业分析;联合校企科研院所和专家团共建科研生态,提高京东集团研究实力;为社会提供广泛信息资讯了解和获取平台。(以下为部分采访整理)

单一的促销返利手段影响甚微

支付行业的微利,意味着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盈利,而客户是规模的基础,吸引客户绑定银行卡,刺激客户使用是所有支付公司必须实施的业务策略。借助PC端支付的优势,支付宝等巨头早已实现移动支付客户的规模化,而新进入者往往通过促销返利等方式快速吸引客户,但是这种效用已经越来越小。

在刚刚过去的三八节百度糯米团购推出的用百度钱包购买电影票享受3.7元购,巨额的补贴让电影院爆满,也有很多用户绑定了百度钱包,但是之后又有多少客户会继续使用百度钱包,相信如果没有补贴,用户还会继续使用APP其他如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这种推广方式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挖掘不到客户,而在于推广与后续使用场景断绝了关系,当百度钱包未来没有后续的场景做支撑,那么这群客户一次性体验后只会成为安静的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长远没有任何意义。

场景将是打通移动支付的唯一法宝

支付就意味着你把钱在场景下实现交易,而随着移动支付的竞争愈加激烈,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场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高频率和唯一性,高频很好理解,就是客户必须每月或者一年多次的使用,而唯一性确被诸多互联网企业忽视,就是在这种场景下你的支付工具是满足支付的唯一途径。

场景的应用来看,移动支付的拓展包含了创造场景和传统场景的替代

当年支付宝为什么迅速积攒大量用户,因为其创造新场景“淘宝交易平台”,支付宝是唯一的支付工具,而微信创造的红包场景最近几年大红大紫,因为春节红包场景在这个产品在微信端具有唯一性,而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子就是滴滴打车场景下,使用优惠券必须通过微信支付,所以倒逼着客户乖乖开通微信支付,从场景端推动客户增长才是最有意义的,而单纯通过返利刺激客户的方式越来越费力不讨好,移动支付要的是活的客户而不是安静的客户。

而对于传统场景的取代,影响因素则更多,一方面受到传统支付得益方的挤压,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客户的支付习惯,2014年双11支付宝为刺激旗下二维码线下支付,推广超市购物减免的活动,不可谓不声势浩大,吸引大量的眼球和客户,特别是参与抢购的大爷大妈拍手称快,但是这些客户在没有补贴存在的时候依然乐于用现金支付,对于客户来说现金还是其最常规的支付习惯,这个鸿沟依然无法通过一次性刺激就改善。而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推出的插在音频接口上的支付设备,却恰恰在满足美国人乐于刷卡却苦于线下小额支付环境没有支撑的POS机,弥补了线下小额刷卡这个短板,在传统场景下取代现金实现快速覆盖。

对于国内的移动支付环境,像微信支付创造一个移动支付的场景,倒逼客户去开通和使用,远远比去抢占传统渠道的支付场景市场来的容易,就算是Square这样已经积攒了大量的客户群,但是进入传统POS收单公司的覆盖区域时,一样步履维艰。

钱包模式已死,金融衍生产品的资金托管方兴未艾

支付行业的交易费率越来越透明的,费率竞争之激烈已经逼迫银联这样的传统POS收单企业进行线下费率调整,就算是支付宝这种巨型企业费率方面也不见得比其他支付工具高,要想盈利必须在规模上取胜,这也是第三方支付不断试图去蚕食线下支付市场的原因。

传统支付交易费率的利润水平与银行业、金融业公司相比,是无法支撑一个类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上市不胜枚举,而支付公司上市却乏善可陈,连国内的传统支付巨头快钱也要转手给万达,无法实现上市梦想。

支付行业发展初期的支付企业总幻想客户会有意愿把钱放在支付钱包中,通过备付金管理既可以提升盈利水平又可以实现对客户的捆绑。但是随着银行网关支付的成熟和支付安全性,无论用什么办法牵引,客户钱包使用意愿持续走低。支付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盈利压力。

在增加盈利和金融转型双重压力,余额宝这类产品破茧而出,支付宝的一直靠支付单点支撑变为双点支撑,一只脚迈进了金融行业的。但是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剧烈反击,同样是冲击银行业务,银行的反应完全不同。当初支付宝和银联对掐,银联到处找资源封杀支付宝,而作为银联大股东的四大国有银行并没有太多举动,表面口诛笔伐,私下和支付宝关系却其乐融融,一方面原因是银行不团结,利益为先谁也不想失去支付宝这个大客户,另一方面支付本来也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吸储借贷,支付领域的打闹还没有碰到银行的大蛋糕。但当支付宝逐渐先推出快捷支付瞬间打通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紧跟着推出余额宝吸纳存款,银行却坐不住了,工行等几个大银行小动作不断,同时反应快的银行也在不断推出类余额宝货币基金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在2014年后半段的余额宝规模持续走低。

不可否定,移动支付企业向金融企业转向,吸纳资金是第一要务,未来可以想象,支付公司会越来越多与互联网金融结合,丰富吸储手段,甚至创造新的金融产品,让客户的资金重心向第三方支付公司端倾斜,真正的打造互联网银行的新模式。

满足场景和客户需要的技术才有前途

传统观念中,只要是好的技术就可以快速普及,并且创造场景,改善支付习惯。但是最典型的NFC产品恰恰成了反例教材。在美国,从谷歌到运营商了联盟都努力推行NFC支付,而国内三大运营商、银联、国有银行动作不断,但是经过5年以上的发展,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客户基数,成果都不理想,除了产业链过长,设备覆盖不足等传统原因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支付方式没有改善客户的场景需要,技术只是实现方式,而不是目的,客户在同样用银行卡支付还是NFC设备支付的时候,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改变支付习惯,这就是的场景唯一性特征。脱离了场景和客户习惯,一切技术都是纸上谈兵,支付宝研究的多种支付技术方式,无论是已经使用的声波支付还是传言的视网膜识别,只有符合在特定场景下的客户使用习惯,才能够发挥技术的特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2 16:35:06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2 20:55:40
要真正投入使用首先克服复制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