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332 12
2015-03-22
   国家进步,社会改革,一切向西方看齐,我没意见。今年浙江省开始将高级职称审批权下放到学校,其实我们学校也不错,但是当好不容易评上高级职称(就算不下放,我可定也能评上),结果人事处发话:没有资格证书。
   真是心寒,到时候拿着学校里的评聘证书想跳槽,同级别的单位能承认吗?


  明白了,知道了,终于也不惑了,呵呵。。。。。。算你狠,我认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2 15:11:20
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30日 14:54:10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浙江师范大学近日的一次竞聘上岗,结果让人有些意外:6名教授降为副教授,28位副教授降为讲师,还有80多人的岗位等级不同程度有所降低,同时有12人因业绩突出而越级竞聘成功。
  这是浙江省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最新“范本”。从今年开始,浙江省把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省里不再统一组织评审工作,不再统一颁发资格证书,而是由各个学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继续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省级ZF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浙江的这次改革正是落实中央要求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吴顺江说,“希望借此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高校自主评聘教授副教授,破解人才评价使用“两张皮”
  改革之前,浙江的情况和国内大部分省份一样——ZF组织评审,给职称、给资格,学校实行聘任,给岗位、给待遇。这种运行了多年的制度,虽然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评价和使用“两张皮”。ZF组织的评委会对教师不够了解,往往只能看材料,看论文。一些学校想用的人有时却评不上,评上的人又不一定用得了。二是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教授“一聘定终身”、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难以解决。
  2014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高校从2014年起全面开展教师各级职务自主评聘工作。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改革不是简单的评审权下放,更重要的是要求高校将“评”和“聘”有机结合起来。这里的“评”和过去ZF组织的“给资格”的“评”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评”要以“聘”为基础,淡化资格,强化聘用,让“教授”从职称变为岗位。学校必须在核定的岗位数量、结构比例内开展评聘工作,同时还要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等配套措施和制度。
  “这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小手术’,而是一次深化高校人事制度配套改革的‘大实验’。”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宓小峰说,要把这次职称改革放到推进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链”中来认识,高校应当把职称改革与岗位设置、考核聘用、绩效管理等人事制度形成衔接配套,加强协同推进,建立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强化业绩导向,破除论资排辈,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浙江省的要求,高校应自主组建院(系)考核推荐组、学科评议组和校评聘委员会等评聘机构,依据标准和规定的程序自主开展评聘工作。
  在标准方面,高校制定的标准不能低于省里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充分体现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激励导向,注重教学、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从片面的看论文、考外语,到如今的看实绩、看能力,高校要如何完成这个转变?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评聘标准为例——
  除了学术和标志性条件外,该校的教师岗位规定了工作量和教学工作等级考核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岗位规定了体现组织管理能力、品牌项目水平等工作实绩的要求;教育管理研究岗位规定了体现组织管理能力、文字水平和工作创新的实绩要求;实验技术岗位规定了实验室工作绩效考核等级、师生满意度、工作量等实绩要求;图书资料岗位规定了工作考核、业务改革创新等实绩要求。
  此外,浙江省还在《关于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强调,破除论资排辈,不唯学历、资历、论文,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允许作出突出贡献的年轻教师破格竞聘。
  “这意味着,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高校甚至可以把优秀的讲师直接聘为教授。”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正是因为这一条,浙江师范大学的12名人才因业绩突出而越级竞聘成功。该校人事处负责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改革让勤奋工作、业绩优秀的教师得到切切实实的肯定,也使那些原以为“有个职称就可以安度时光”的教师觉醒过来——“日子再也不好混了”。
  打破终身制,严控“双肩挑”,把岗位留给最合适的人
  高校人才济济,但岗位却总是稀缺。在岗位“增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盘活“存量”,就成为改革必须攻克的难题。
  2013年9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联合发文,对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聘期考核管理提出指导意见,要求事业单位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破岗位聘任终身制。
  对于高校而言,岗位聘任的期限一般为3年。对聘期考核不符合岗位任职条件和考核要求的工作人员,单位应将其聘任到低于原岗位等级的岗位工作,执行新聘岗位等级的待遇标准。降低聘任岗位等级的人员在新聘岗位一个聘期内,不得竞聘原聘岗位或高于原聘岗位等级的岗位。
  这一点让很多高校教师一时间难以接受。一些人提出,“教授”二字事关面子,是教师非常看重的事,待遇降低尚且能忍,但职务上的降级实在无法接受。“对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负责人说,要让教师们认识到,“教授”只是一种岗位,不用盲目追求,更不能占着教授的岗位不干教授的事,慢慢形成共识。
  此外,浙江在这次改革中还有一记“重拳”——从严控制同时聘任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双肩挑”人员。确需“双肩挑”的,应按照规定的范围、条件和程序从严把握,实行“双岗双考”。不承担具体专业技术工作的,不再“双肩挑”。
  此举一出,影响不小。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不少行政管理人员面临“双岗双考”的压力纷纷“知难而退”,主动放弃评聘机会,把专业技术岗位留给更合适的人选。
  ZF放权不放任,在计划审核、程序规范等方面加强监管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很多地方改革难以摆脱的“魔咒”。浙江的改革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对此,浙江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ZF部门放权不等于放任,给权的同时也给责任。同时也要加强对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监督,既不越位揽权,也不替代包办,理清ZF和学校的工作边界。
  那么,ZF到底该管些什么?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汪晓村说,主要是管好三件事:
  一是管好规划。高校的评聘计划须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审核,高校要严格按审核通过的计划开展评聘工作。
  二是管好数量结构。高校各类教师的岗位数量、结构比例须按照省里的有关规定,实行总量控制。
  三要加强监督复核。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每年随机抽取若干高校进行复核。对问题严重的高校将给予黄牌警告,并责成学校立即纠正。经整改仍无明显改善的,将暂停其自主评聘工作。
  而实际上,这次改革使得高校对教师职务评聘从部分自主、单向争取、责任压力较弱转变为全过程自主、责任全担、压力全受,这也“迫使”高校更加谨慎地用好这份权力。
  为了让评聘结果能够“服众”,浙江师范大学在评聘工作中努力做到聘任方案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所以,即使有个别教师一时想不开,但面对这样的结果也无话可说。
  “目前来看,改革的进展总体良好,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处也将逐步显现。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把改革范围扩展到医疗机构和省属科研院所,调动和激发更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吴顺江说。
  记者观察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度改革等方面已经大幅突破,但在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却破冰艰难。特别是职称评审制度,已经成为很多用人单位和人才“解不开的痛”、“绕不开的结”。
  现实中,有的人埋头苦干、贡献卓著,但用论文的条条一框、用学历的杠杠一切,能力再突出,职称就是解决不了;有的人能力平平,工作漫不经心,但年头到了,论文够了,自然而然就评上了职称;有的人实绩突出,但“前面”的人太多,论资排辈轮不着,只好放一放、再放一放;有的人评职称前勤奋敬业、刻苦钻研,一旦顶上教授的头衔,心思就不再放在工作上,任由知识老化、能力落伍,反正谁也拿他没办法。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人才适不适用,用人单位最清楚。正是本着这一思路,浙江省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最了解教师的高校。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次改革,有大声叫好的,认为大大提升了人才评价的准确性,更好地配置了人才、激励了人才。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担心ZF下放权力会“一放就乱”,担心用人单位管不好。
  其实这些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浙江改革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从ZF来看,只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放掉管不好、不该管的,改革就能走出新天地。从用人单位来看,通过规范、公开和透明的操作,完全可以把真正的人才评出来、聘起来。从人才来看,新的评聘机制让他们更有动力、有奔头、有压力,更加全心地投入本职工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的氛围日渐浓厚,改革的环境不断优化,知识分子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网上舆论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乱来,人才绝不会答应,舆论也绝不会答应。
  浙江的改革给我们启示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就是要转变ZF的职能。ZF应当实现从执行者向监管者的角色回归,把具体的“抓”、有形的“管”,变成宏观的“调”、无形的“控”。沿着这样的改革路径,我们相信,每个用人单位都能“穿到称心的鞋”,每个人才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施展平台和空间,每个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都能更大限度地迸发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2 15:14:21
“教授”只是一种岗位,不用盲目追求,更不能占着教授的岗位不干教授的事,慢慢形成共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2 18:08:04
高校似乎越来越浮躁了,江浙一带的高校带了这个坏头,很多学校会竞相模仿。如果中国的高校不是行政主控下的高校,搞评聘制度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这种事由行政权力主导,很难说不会变成一种权力的任性,歪嘴和尚瞎念经,成为整人卡人的工具。高校这样做,难免弄得学校鸡狗跳,鸡犬不宁,而高校最需要的是,是宁静的学术科研与教学氛围。
教授,应是终身的,教授职称的评定可以要求更高、程序可以更严,但是一旦评定,任何人都不可以动它,不能打它的歪主意,这样才能够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维护高校最起码的学术底限。现在高校的改革,似乎都可以打破,就像当年红卫兵造反一样,结果可能秩序无存,妖魔横生,天下大乱。副教授的职称也一样。权利再任性,也不敢在这个领域随意作为。维护某些值得珍惜的既定秩序,虽然会为某些人的学术不作为提供生存的空间,但是,其利必然大于弊。权力,在什么时候都不要任性,不要以为权力就可以通知,不要以为有权力就可以随便打破既定的秩序。教育是必须讲规律的。
国外的高校,也有终身教职存在;国外的法院也有终身法官。这些规则是良好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如果单凭权力随意颁布一些规则,通过这些所谓的规则把这些社会底限的东西毁灭掉,将来换回的,或许是千疮百孔、飘摇欲坠的高等教育。虽然我没有去仔细研究那些所谓的“新”制度,可是我不用去看,就可以知道这肯定是行政权力主宰下的产物,然后这些规则被某些高校的领导所看重,于是高压态势如泰山一般劈头向教师们压去。如果高校里有真正的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能够决定高校的事情,这样的坏制度肯定不可能产生。
这样改革的最终结果,就像文革一样,必然让人斯文扫地,原有的良好教学科研秩序荡然无存,行政权力在高校中畅行无阻。君不见,只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低聘的,看到校领导、处长、科长们低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2 18:20:44
lawlei2011 发表于 2015-3-22 18:08
高校似乎越来越浮躁了,江浙一带的高校带了这个坏头,很多学校会竞相模仿。如果中国的高校不是行政主控下的 ...
一针见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3 11:45: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