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再回来读书,生活简单而充实,第一年我每天做的事情主要就是上课、泡图书馆,也时常去聆听一些对口专题的讲座。除了自己专业之外,我还选修了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企业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公司财务与会计理论、法语等课程。我那时候只是想尽可能多学些知识,为自己打下良好的理论功底。我总觉得自己本科功底不大好,所以当每每听到老师讲到一些知识的起源以及发展脉络时,我都觉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对这个学校的很多老师授课风格都留下了美好回忆,但印象最深的一门课当属我的导师的《企业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他在阐释企业性质的时候,从亚当斯密讲到科斯,从交易费用讲到核心竞争力,那种逻辑的环环相扣,语言的精确与简洁,让我体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他授课的声音不大,但全场却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生怕漏掉一个字而再也无法跟上学习进程。此外,还有一位教授的课程也给我启发很大。她给我们列出了很多国外经典文献,并且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在全班宣读自己对于论文的理解,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国外学术前沿,文献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敬仰,而其晦涩难懂却也时常让我们叫苦连天。这门课虽然也有很多同学很排斥,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中,我们更加懂得了研究的方法、语言与过程。
这里除了周末,每天的好几场演讲,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些讲座者的人格魅力与知识本身,也无不给我们方向指引。像中国制度经济学第一人张五常教授的伶俐麻辣、新生代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张军教授的博学与冷峻,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的细致入微、台湾作家李敖的坚毅与辛辣,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的深刻见解与激情洋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的滔滔不绝,等等。俗话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每个人受其熏陶,便自然多了一些文气和胸怀。
学习与听讲座之余,我还加入了研究生会学术部,研究生会的学术部通过举行各类论坛努力营造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我们定期邀请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给学生作讲座,并制作宣传海报,主持论坛,这让我更有机会和名家近距离接触。我们的这个部门在校园里最有印象力的还是每年的学科分论坛,推选出了一大批热爱学术的研究生,很多未来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着都是从这个平台起步。从邀请演讲嘉宾、教授演讲的主持人到海报制作、印刷、张贴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参与过。我喜欢这个部门,也热情参与工作,后来还成为了这个部门的核心力量之一,并担任了这个部门的副部长。
一首大学,最为重要的还应该是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的每一条路都蕴涵了那些学贯中西的学者气节,踩在前人铺好的道路上,每一个学生都爱做梦,都愿意并且敢于谈自己的理想。校园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很踏实,他们走在校园中,总是轻灵飘逸。每个校园也都会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甚至会有意外发生,但总归还是自由和进取的。尤其北区学生公寓,是研究生住宿吃饭的地方,每每走进这里,大家总是互相礼让、谦和,匆忙而又安静。这里的三年学习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幸福时光,无论在我的学术追求,还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校园里的诸多教授与杰出校友都是我非常重要的引路人。
这里的老师也并非没有缺点,有的课也同样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专业设置也多少会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这里的设施也并非十分完美,甚至还有活动不便之处。但虽然如此,这个校园总体上却不至于让你觉得没有希望。这里最大的特点是给予了学生自由与宽广的平台,在这里,不管什么类型的学生,只要你愿意追求,积极向上,你都能找到自己成长的舞台,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群体,这里的学子们在校园里总能体会到探索与追逐的无穷快乐。这里不但有门类齐全的经典与前沿课程库、国内外各界精英的精彩讲座、国内超一流的读书氛围与环境,也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生平故事和无奇不有的生活百科“日月光华”,而且在你一不留神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就会变成一个天才般的神化人物。在这里的生活,平凡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