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企业盼不来先进生产力……多年来,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成为制约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的顽疾。
  科技成果丰硕转化率却低,梗阻在哪?
  “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
  报告还显示,我国有超过324.7万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超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
  一面是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位居世界前列的专利成果,一面却是尴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经济科技‘两层皮’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重视用科研成果获得职称评定,却对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观念淡漠,造成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变成无价值的知识沉淀。
  让主角登台唱戏,科研人员也能成为“百万富翁”
  今年ZF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这其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关键,要让‘主角’真正唱起来。
  让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关键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科技成果的权属要明确;二是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要到位;三是ZF要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今后,随着相关奖励政策的明确,一批科研人员将通过转化成果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创客”发力,让科技创新与市场对接永续“接力”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创客’一词在ZF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是ZF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旨在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创新的可能,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被高度重视的今天,中国的草根“创客”们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可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24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