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866 1
2005-08-01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竞争力研究中心      编者按:   伴随着政策和资本的再分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使区域竞争力逐渐转化为城市之间的直接竞赛,参与竞赛的中国城市将指望依赖竞争“后劲”异军突起。   作为“显露较慢的或用在后一阶段的力量”(现代汉语词典),“后劲”已成为除经济发展水平之外,度量城市竞争力的更重要指标。在“后一阶段”的未来,还有多少城市能逐渐显露力量?谁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且后劲十足的城市?   5月25日,“2005年度中国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在北京出台,这份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报告,正是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新一轮的中国城市竞赛,并且把“城市后劲”作为本次评选的主要参数。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城市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就是城市竞争力。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实质上是研究一个城市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发展后劲问题。度量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竞争力指数,它由人均GDP与增长加速度相乘得到。换言之,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发展后劲足时我们才说这个城市的竞争力强,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者,竞争力都可能落后于别人。   用竞争力指数度量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强弱至少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避免评判者的主观因素干扰,这里没有主观权重设定的困惑。第二,只要基期年确定(本报告以1996年为基期年),不同城市间在不同时间上的竞争力指数都是可以比较的。理论上可以证明,选择不同的基期年得到的竞争力指数,相互间存在着线性变换关系,这种变换基本不影响中心城市相互间的竞争关系比较。第三,由于竞争力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后劲的统一,在发展水平给定后,竞争力强弱主要依靠发展后劲的提升,通过对发展后劲的解构我们可以获得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信息。      谁在异军突起?   第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中,除成都与重庆外,多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深圳一直为自己被谁抛弃所困惑,但深圳的经济发展神速,与1996年相比,2004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6倍,8年来年均增长保持在16%以上,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与其它中心城市不同,深圳的这些成就是在逐渐失去政策优势的前提下取得的,实属难能可贵。在上述10大中心城市中,发展后劲最为世人看好的上海排名第8,低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平均发展后劲,的确让人感到意外。北京虽然发展后劲略高于上海,但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如果北京没有首都城市定位的支撑,结果可能更糟。相比之下青岛、广州、杭州、宁波、天津的城市活力似乎更足,发展后劲似乎更强。   12个I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保持在1000亿-2000亿之间)基本上代表着中国中心城市的第二梯队,代表着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其中吉林的长春发展后劲位居榜首,引人注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长春原来的基础较低,1996年GDP不足500个亿,但近几年进步很快,发展后劲在主要中心城市中仅次于深圳与呼和浩特,让人刮目相看。长春的发展后劲在相当程度上可能与其大力发展现代汽车业有关。相比之下久负盛名的大连,发展后劲略显不足,其中大连原来较高的基础可能是重要原因。通过长春与大连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发展后劲与一个城市原有的基础高低有关,一般而论,发展后劲反映的是指一个城市赶超别人的能力,随着基础的提高,保持这种赶超能力的难度就会加大。城市竞争力强调的正是一个城市现有基础与赶超能力的统一。此外,在第二梯队中,江苏的南京、湖南的长沙以及山东的济南近年来发展后劲较为突出,同样不可小视。   在第II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低于1000亿元)中,呼和浩特与厦门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发展后劲指标几乎名列所有中心城市的前茅,让世人瞩目。其中呼和浩特的竞争力指数居然突破了1.6万点,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厦门同样不甘落后,分别以发展水平第一与发展后劲第二的优秀业绩在III类中心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二。西宁、贵阳同属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但近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这些城市的发展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仍有不少中心城市,如南宁、兰州、昆明、海口等发展后劲让人担忧。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强弱与城市的大小或区位条件几乎无关。    (1)京沪穗谁更和谐   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强弱是客观事实,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真实揭示这种事实。但是,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个城市发展后劲比另一个城市更强或更弱的原因,这里涉及到对中心城市发展后劲的解构。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各行各业都为之作出了贡献。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在这里我们仅就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后劲问题作进一步的回答。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统计数据,我们以1996年为基期年,计算得到1997年发展后劲最强数上海,但到2003年广州、北京分别超过了上海。在三大城市的发展后劲构成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相差并不大,主要原因出自第三产业。   与北京、广州相比,上海的第三产业主要服务于本地需求,发展后劲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外地对上海第三产业的需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观,这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关,换言之,上海至今仍然难以充分发挥区域首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周边地区的关联带动作用甚至不如北京与广州。我们还可以看到,上海能够为周边地区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综合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对城市发展后劲的贡献均不如北京与广州,其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的竞争力远低于北京,有关研究进一步表明,上海的金融保险业自1996年以来发展后劲不是增强而是趋弱。在上海第三产业中贡献较大的主要有房地产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等,上海距金融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目标还比较遥远。   北京与上海不同,北京的发展后劲目前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拉动,这与北京垄断的首都地位及其资源有关。北京的第二产业贡献在三大中心城市中相对是最弱的。在北京的第三产业中,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教育文化类与科学研究类表现也比较突出,但是,与北京百姓生活有关的商业餐饮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与北京企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的贡献都较小。北京的房地产业就其自身的发展后劲来说在三大城市中是最为强劲的,几乎是广州的1倍,成为北京第三产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与北京、上海不同,广州仅仅是广东的省会城市,在城市功能分配上与深圳等城市多少还存在着一些冲突。即使这样,1996年以来广州的发展后劲让人刮目相看。广州的发展后劲得益于二、三产业较均衡的发展。广州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没有北京的政治优势,但也少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行政壁垒,广州的第三产业是在较成熟的市场化条件下获得发展的。广州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与科学技术服务业表现都不甚理想,教育文化艺术与广播电影电视业处在三大中心城市的中游。贡献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与社会服务业等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表明,广州正在通过市场力量重新成为广东的经济中心。   在三大城市发展后劲中,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做出的贡献各不相同。投资无疑是三大城市发展后劲的主要力量,上海的发展后劲不足与其投资不足有关,上海的政府消费,包括政府自身消费与公共服务消费的不足也是影响其后劲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影响北京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是净出口,长期以来净出口对北京发展后劲的贡献一直小于零。广州无论投资、消费还是净出口的贡献都与发展后劲同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政府消费在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呈快速上升的势头,在三大城市中广州的政府运作成本可能是最高的。      两个核心指标:人均GDP与增长加速度   经过综合考虑,本报告选择人均GDP作为度量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目前公布的人均GDP多数城市仍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这是不尽合理的,用户籍人口计算的结果难以真实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我们根据“五普”获得的城市外来常住人口有关数据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必要修正。   在本报告中,我们使用以1996年为基期年计算的增长加速度作为发展后劲的主要指标。鉴于历年来中心城市外来人口增长与变动实际数据获得的困难,报告没有以中心城市的人均GDP为基础计算发展后劲,而是选择了以GDP为基础计算。由于人口的增长率远小于GDP的增长率,一般可以认为人均GDP的增长近似等于GDP的增长,鉴于主要中心城市均实行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各地人口的增长率差别并不显著,因此,用GDP代替人均GDP计算发展后劲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 2 )海峡西海岸:完美补缺者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厦门和福州有很多优势:优良的港口,风景秀丽,与台湾隔海相望,众多的海外华侨,厦门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然而,与今日的深圳相比,同作为中国最早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则远远落后了,厦门的经济总量在2004年只相当于深圳的1/4,在经济总量小于1000亿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厦门排在呼和浩特的后面,居第二位。当面临台资向大陆投资高潮时,福州是中国大陆最有优势的城市,然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福州却没有像今日之苏州那样成为台资的聚集地。   在2000年,厦门的经济发展后劲超越福州并越来越强。厦门的第一产业比较弱,经济发展的强劲主要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而二产三产正是福州的弱项。   与厦门著名旅游城市不相称的是,厦门的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对经济的支撑不多。以整个中国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来说,任何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都很难仅靠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者基于本地第二产业的崛起,或者为本市之外的需求提供广泛的服务,厦门这两点都不具备。城市规模小人口少限制了厦门自身的服务需求,经济腹地的缺失限制了厦门外部的服务需求。厦门一方面要扩大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一方面要与福州泉州合作,思考如何扩大经济腹地。   福州整体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与厦门相比,福州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要大得多,但实际上市区人口并不多,土地也很缺乏。由此福州面临的问题与厦门差不多,经济腹地的缺乏导致福州优良的港口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服务限于省内。其实这也是整个福建慢慢衰退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外资大量向福建聚集时,福建经济实现了繁荣,同时却并未发展出广泛而发达的民营经济,而当整个中国打开大门,外资有更多的选择并部分撤出福建时,只有泉州因为民营经济的昌盛而维持了快速发展。福州若不在民营经济上狠下功夫,经济增长将依然乏力。

(3 ) 环渤海之重

  北京Vs天津:京津之辩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无可比拟的科技智力资源、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吸引力越大,对城市造成的压力也越大,北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用水用电用地面临着严重的约束,同时,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对北京的交通造成了很大压力,削弱了城市的吸纳能力。天津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不仅毗邻首都,还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天津靠近北京既是天津的优势,同时也是天津的劣势,在北京的辐射下,天津的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北京的阻隔,天津失去了经济腹地。   在大部分年份,北京的经济发展后劲是强于天津的,但从2003年起,天津开始追上并超越北京,相对于天津,北京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   我们发现,北京的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支撑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后劲也更强。这主要得益于北京的首都地位,北京的第三产业是为全国服务的,但从第三产业看,交通运输、邮电、金融业都是国有经济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垄断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全国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北京的第三产业造成强劲的需求,掩盖了北京第三产业的低效率,一旦经济放缓,需求萎缩,北京第三产业将增长乏力。与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相比,在北京的现代制造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比重达78.2%,在电子信息产品中,移动通讯产品又“一品独大”,北京现代制造业存在较大结构性风险。北京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同时培育出更多的支柱产业以降低第二产业风险并增强发展能力。   天津近两年第二产业的发展后劲很强,促使天津整体经济发展后劲超越北京,与第二产业相比,天津的第三产业显得有点疲软。天津曾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但近年来其传统工业正逐渐丧失优势,如汽车工业日渐萎缩。幸好天津建设了一个全国最好的滨海经济开发区,并发展起来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天津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维持了天津的快速发展,但信息产业的产值大部分为外资企业创造,这是天津的弱点所在。开发区的成功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由于开发区与市区距离远,造成开发区的工业与市区的服务业联系不起来,无法互相促进,也就是说天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未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才能将外源型经济内源化,使本地企业随外资企业而发展壮大,同时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青岛Vs大连:品牌之争?   青岛市,位于山东省境内,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大连市,位于辽宁省境内,地处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现在的青岛和大连都是很美丽的城市,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然而让青岛名扬四方的是城市所拥有的名牌: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使得青岛成了中国的名牌之城。大连过去曾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与青岛拥有众多名牌产品不同,大连将城市打造成了中国的名牌。大连和青岛都具有优良的港口,实力相差不大。与青岛相比较,大连背靠东北腹地,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地区的出海口,在东北和内蒙区域优势明显,而青岛经济实力与周边城市差距不大,在所在区域没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区位优势不如大连突出。   青岛的经济发展后劲要强于大连,青岛的发展后劲强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强于大连,而青岛第二产业强大是因为青岛的企业强大。近两年,青岛和大连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于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也都超过了第三产业,也就是说,大连青岛的经济增长都进入了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的时期,而在第二产业方面,大连不如青岛,大连的第二产业发展后劲也不如青岛。   企业强大是青岛的最大优势,这种优势使得青岛的第二产业比较强大,与此相对应,大连的第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本具有绝对优势的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在一点点被蚕食,软件业是大连的一个亮点,发展迅速,但由于大连的低工资高消费,人才非常缺乏。由于大连与青岛的生活性服务业相差不多,大连二产的相对落后造成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从而造成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青岛的第二产业强一些,国有企业强大,但由于体制的限制,职工工资不高,高消费低工资成为吸引人才的障碍,青岛本身没有北京上海或西安武汉那样的人才实力,人才储备也逊色于大连,这是束缚青岛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大连需要在培育竞争力强的企业方面多下功夫,仅仅靠城市品牌来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岛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使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有更灵活的体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济南:如何不老?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0万人。济南2004年GDP达到1618.9亿元,人均GDP26000元(本报告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在35个城市中居于第12位,排在青岛之后、沈阳之前;经济发展后劲在II类12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4,弱于长沙,强于郑州;综合竞争力排名高于沈阳、低于长春,排在II类12个中心城市的第4位。   济南的整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后劲尤其弱,不如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工业城市,制造业尤其是济南的机械装备产业优势明显,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人才集中,例如柴油机行业,中国主要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在济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南的传统工业优势正在丧失,同时又没有新的优势予以补充,经济发展没有支撑点。济南在山东过多担任了“政治中心”的角色,而青岛则担任了“经济中心”的角色,造成济南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落后,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因此,济南若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郊区的工业。      石家庄:华北商埠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距北京283公里,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7.5万。2004年石家庄市实现GDP1633亿元,人均GDP16446元(本报告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在35个城市中居于第24位,排在长沙之后、昆明之前;经济发展后劲在II类12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弱于武汉,强于沈阳;综合竞争力排名低于西安,排在II类12个中心城市的最后一位。   从1997年以来,石家庄的经济发展后劲一直不强,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相比第三产业,石家庄的第二产业后劲较弱。与郑州类似,石家庄曾提出要做华北商埠,该市有着全国年交易额第二的小商品市场,但是小商品市场缺乏工业的支撑,并没有培育出生产要素,产业链在这里没有延伸,这种繁荣背后其实已经潜伏着后继乏力的隐忧。制药业和纺织业是石家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产业。作为中国第二的制药基地,石家庄的药企有规模优势,盈利能力却普遍不足,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本土制药企业面临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和挤压,通往药都的道路并不平坦;作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石家庄多数企业尚停留在生产初级产品和代加工阶段。现有的产业状况已经证明并没有使工业发展后劲得到更大提升,石家庄应提高产业聚集能力,促使现有产业有更好的效益,同时依托小商品市场发展出相应的工业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 14:19:43
楼主要是编辑一下,当做附件上传会更清楚一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