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_G 发表于 2015-4-7 11:14 
结合AK91和吴的文章,我们可以关注其中的几个问题:
1.出生队列和入学时间(选择性问题)、辍学时间
2.义 ...
不揣浅陋说几句。AK91和Angrist一系列文章继承Becker,在HC尤其是指标实证研究方面是启示性的,Heckman再次推进了这个研究。这条线满清晰的,中文里这样下细功夫的似乎不是很多,吴要武、李雪松的文章都很注重是好事,Rudi兄也很有心得。
数据可得性问题就不说了,在这方面中文先天不足。缺少了细致的微观检验,HC与经济运行的实证结论大可怀疑。
不说启发性,具体到出生季节这个工具变量,我是怀疑其经济意义。不特异的话,出生时间大致应该是随机的,用季度这个工具识别出来的组间差异,能否直接和教育时间和教育质量差异挂钩?不管中间还怎么用制度安排解释,似乎都无法被说服。从这个角度看,我倒是觉得吴要武抬杠的意味浓了些。
继续处理组间差异的工具好像还不少,父母教育、邻居、性别(记得坛子里有一位是用这个工具溺女婴传统)、身高什么的,最后好像还是指向实质性的公共和私人政策。Heckman在这方面是没得讲的了。
总之,一个适用于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的工具,用在不完善得不清不楚的地方,高度不信任。本土化的事情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