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的讨论主题,很好,很及时。最近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仍觉达不到LZ的要求,真心是“抛块砖”啦~~

1、(我了解的周发言的背景。)目前地方债总量规模总量,根据两会发布会公开数据,2015年到期规模将近2万亿。发布会上,楼继伟部长说发行1万个亿分配给地方“置换”到期债券。博鳌亚洲论坛(2015),他又说可能还要“增发”1万亿,不然“不够”。(可能是记者据此追问周小川行长,周是个谨慎人,估计吓一跳之余,不敢应承,就说“还要研究“。)这种公开表态中少有的”冲突“,正式折射了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矛盾,”中性“和”稳健“的冲突。也部分折射出我国地方债务的复杂性。(个人判断是地方债务平台的去杠杆压力出现了分化,部分省市的问题可能弱化了,但有些问题可能更严重了。根据一些公开资料,比如论坛发布过《东方证券:中国影子银行研究(上)(下)》等,可见,债务总量的(潜在)规模还是比较巨大的。)
2、解决政FU债务的一般方法有很多,包括债务的变相展期(”置换“?)。(LI总LI发布会上暗示了”不用货币刺激的政策工具也很多“,另,根据其他零散信息,县以下的债务可能真要”卖政FU大楼“。)
3、涉及地方债务/融资平台问题,必然回到老生常谈的问题:”新一轮房地产投资能否救市场救中国“,个人夸张下:”中性+稳健“即可;应该是可以的。
4、关于”债务置换“能否增加M2规模,”债务置换“政策安排能否保住政FU当年(不扩张不刺激)的承诺;目前有两个主流研究观点:一个说,不可避免。另一个说,通过”影子银行“,企业债券,各类基金/信托投资/委托贷款,表上M2是不增加的。(后者MS巴曙松的观点)俺个人是倾向于前者的。(随着一带一路启动,资金迅速汇集对大部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链的促进和刺激,应该是迅速的,政策滞后性可能没有周小川预估的那么强/反映慢。)
5、个人以为,应该不需要这么”赤裸裸地“再搞”1万亿规模的债券置换“,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是8-12年,到15-25年,甚至更长,如此长的周期,运用适合的金融工具 ,(加之新一代中国人又成长起来,新的人口红利形成,以及农村土地资本化/入市,加之土地资源红利还可持续20-30年的增长)应该问题会缓解。
以上,只了解一些皮皮毛毛,相信达不到LZ高大上的专业性要求,”抛砖“出来,坐等专业大牛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