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04 2
2005-08-01
[分享]力挺顾雏军的经济学家今安在? 顾雏军的“家电王国”看起来已经成了黄粱一梦,格林柯尔系濒于崩溃!整个事件竟像是冥冥之中有命运在恶意作弄:“王国”的崩溃偏偏是从标志性的科龙开始的。“事实的确如此,尽管科龙不承认停产信息,但在格林柯尔爆发问题后,银行停贷、供应商追债,科龙已陷入危机,昨天,苏宁、国美等全国主要渠道商表示,已无法从科龙订货”(据7月27日《京华时报》报道)。 本来,企业的盛衰兴亡,是云诡波谲的市场竞争中的正常现象,除了利益攸关的股民,其他人不必给予过多关注。但顾雏军和科龙不一样,他们曾经是一起全国瞩目的公共事件的主角: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发表了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称顾雏军在并购科龙、美菱等企业时,采用“安营扎寨”、“趁虚而入”等7种手段,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鲸吞了136亿元总值的企业。由此引爆了意义深远的“郎顾之争”。   犹记得当争论达到高潮时,主流经济学家曾排出“豪华阵容”对顾雏军表示支持。2004年10月21日,他们在北京华侨大厦二层举行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在这里我不避繁冗,把当时阵中一个个令人敬畏的名字罗列如下。他们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陈小洪所长、张文魁副所长、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助理巡视员贾小梁、国务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常修泽、产业所副所长胡春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向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卢东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黄速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邹东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见2004年10月21日浙商网)。   研讨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的核心文件是《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根据这份文件,顾雏军的并购行为是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的,换言之,就是顾雏军的所作所为代表了“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如果顾雏军是对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就是对的;如果顾雏军是错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也就错了。   报告的执笔人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说:“把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使科龙这个个案充满寓意。”真是现世现报,距离此言时隔不到一年,事态的发展已经使当年的争论有了一个“充满寓意”的结论。那么,那些当初铁嘴铜牙力挺顾雏军的经济学家在哪里呢?他们在沉默,要不就干脆“玩失踪”了。   在我看来,无论是从道义上讲,还是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上讲,这些经济学家都不应该沉默。因为正是他们大包大揽地把顾雏军的收购行为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有义务出来澄清:究竟顾雏军错了,还是“中国企业改革路径”错了?抑或是他们自己错了,也就是说顾雏军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但不管结论是什么,他们都没有权利佯装没有这么回事。   记得当时也是力挺顾雏军的张维迎教授说过一句很有力的话:“我不与可耻的人争论!”今天在水落石出之后,我们倒是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什么是可耻———在我看来,错了并不可耻,但面对错误和公众的质疑保持沉默,却不仅仅是可耻的,而且也是懦弱的。 梁小民:放言臧否中国经济学界人物   放言臧否中国经济学界人物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梁小民   2005年4月12日   有客来访,问我对当前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经济学界一些人物的观感。在我看来,中国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历来都很堕落。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从来都有软骨病,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只是统治集团的一个工具,即所谓御用。从历史到现在,四面都是犬儒,这让我感到压抑。   问:在我看来,过去的知识分子堕落应该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很闭塞,无法接受更先进的知识,但现在有国际化潮流,有互联网,为什么依然堕落?   答:你的观点有问题。传统上,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很没有骨气。中国一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有独立意识的知识分子阶层。这种趋势在1949年以后极大地加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的境遇是听政府的,就有你的好日子,不听政府的,你就活不下去。在计划经济下,物质匮乏,靠配给,政府不让知识分子活,知识分子就没有活下去的物质基础。   现在到了商业社会,知识分子有面临着很大的诱惑。有人为政府出谋划策,有些人,象张维迎,则干脆成了有钱阶层的代言人。张维迎已经很堕落了,比如,他说郎咸平现在抨击MBO不好,是破坏了企业发展的环境。企业有错,经济学家指出了错误所在,怎么就是破坏环境了呢?有错误就应该改正错误呀!他现在已经完全成为有钱阶级的代言人了。所以他现在也是网上受网民抨击最严重的经济学家。他还觉得自己是敢于说话,觉得自己是个逆流。   问: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御用吧?我看吴敬琏先生一直在发出独立的声音。   答:吴老有伟大的使命感。   问:茅于轼先生呢?   答:茅老说话也有御用的时候。   问:象张维迎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在牛津这样有自由主义氛围的学校受到了非常专业的教育,为什么还没有独立精神呢?   答:不要觉得留学的人就一定优秀,留学的知识分子和在国内学习的知识分子身上有同一的缺点。以色列有一句话:“到过麦加的驴子也是驴子。”象林毅夫这样的人,典型的御用,努力靠近御用。他也是从芝加哥回来的,受过自由主义的熏陶,还是台湾人,但是呢?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问:杨小凯曾经有过一次演讲,讲到后发劣势,林毅夫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回应,叫后发优势。以我的非专业水平,都能看到其文章的前后矛盾,自己的话自己没有说清楚。   答:林毅夫的有些话,恐怕他自己也知道是在胡说,比如说什么201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学家要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现在连这样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他完全是在迎合某些集团的虚荣心。现在的知识分子里有骨气的人太少。因为人们受到的利益诱惑太多了。   问:你怎么看刚刚去世的杨小凯?   答:杨小凯的经济学功底是现在中国经济学家中最好的。他的数学底子很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始终在国外。杨小凯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一直生活在体制之外,与政府保持着不合作的态度。他的有些观点论述都无法在国内发表。比如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宪政。   问:他在最后的5年内,用了很长的时间专门研究中国的宪政问题。   答:我认为中国经济学家中,杨小凯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功底、良知、见解都是一流的。   问: 您现在是经济学家,现在有您佩服的经济学家吗?   答:首先我敬重吴敬琏,除了他以外,年轻一辈的经济学家理,我比较敬重周其仁,周的经济学功底很不错,文笔不错,讲课也讲得好,也很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除了这次“郎咸平事件”他激动了一下以外,其他时候,他还是很冷静的。同样是写经济学散文,茅于轼的功底就一般,他比较偏重社会学方面。   问:您怎么看汪丁丁教授?   答:汪丁丁没有更多的思想,他就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喜欢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东西都夹杂在自己的理论里,让别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但是,汪丁丁人很聪明,人也不错。   问:早期的经济学家里,我非常敬佩顾准,您怎么看他在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以及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位置?   答:他的位置很高,顾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应该说他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用独立意识考虑中国经济命运的经济学家。在别人都还在昏睡的时候,他已经醒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2 19:04:00

某些经济学家说:我只是提了点建议,具体不是我决策的。

某位政治领导说:我是按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决策的,我只负责决策,不负责承担决策责任的,出现失误那是意外,只能顺其自然了,就当是交了学费吧。

基层民众说:怎么了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对于国有资产,我们有份吗?没份吗?到底是有份还是没份呀?问天不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 19:20:00

当初朗闲平发话的时候,国内的经济学家基本都沉默,要么就是支持格林科尔,现在再把他们找回来说些好话不就行了。人多力量大嘛

[em01][em01][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