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读经”养正气(外一篇) | ||
|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近代著名教育家。 一个主张恢复“读经”的人,是立于时代潮头,还是忝列历史末梢?一个幼习《孟子》、终生强调“养浩然之气”的人,能否在新时代成就一番“第一等的事业”? 问号,引出一个老旧的名字,唐文治。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在清末从政十余年,官至农工商部(由商部改)左侍郎署理尚书(相当于代理部长)。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唐文治拟定《商部章程》。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参照英国公司法和日本商法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员当为及不当为之事,“严禁纳贿贪污”,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不苛扰、不干涉为主要”。 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粤商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于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慈禧在颐和园召见他,赞谕“汝能廉洁办事,亦很好”。 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富贵不能淫”。 1906年,唐文治退出政坛,次年出任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由南洋公学改,即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监督(即校长)。在交大人眼中,“先生之于交大,犹如北京大学之于蔡元培先生和南开大学之于张伯苓先生,都是一个大学学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和学校的荣誉是离不开关系的”。 按照学者余子侠的研究,唐文治长校后,先后设立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将这所工业学堂发展为真正的工科大学,并堪称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 唐文治自谓:“回溯飘摇风雨,屡濒于危,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本月不知下月,本学期不知下学期,诸生相对凄惶……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乃得稍稍有此成绩。” 1920年,唐文治辞去南洋校长职务,以几近双目失明之身,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即著名的“无锡国专”),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他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因为“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七旬且双目早已全盲的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而后8年间,无锡国专迁学校于广西桂林,设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贫贱不能移”。 抗战期间,唐文治居上海,汪伪教育部接管交通大学后,派人“劝驾”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唐文治从容作答:“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以不签矣!” 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威武不能屈”。 在南洋时,唐文治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章,并在大礼堂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横幅,亲书“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对联。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见被尊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先贤,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唐孝威曾说:“祖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对我讲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曾有记者采访这位物理院士,他说:“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万松书院春游,秋游去了九溪十八涧,我们拍了许多照片……”这让记者感慨不已,忆起“那种源远流长的师道风流”,一如《论语》所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代广西》2015年一月上P62
张杰表示,唐文治校长当年孜孜以求的培养“第一等领袖人才”的目标,至今还激励着全体交大人不断奋力前行;要不辜负唐老校长的殷殷期望,将交大精神代代传承、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努力把交大建设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世界一流大学。 朱健简要介绍了唐文治校长在交通大学的业绩。唐文治1907年至1920年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掌校14年间,唐老校长主张“尚实”,强调道德培养,以塑造“第一等人才”为己任,广揽名师,首创工科,厚植基础,严谨治校。同时,唐文治提倡国文教育,砥砺学生品行,成就卓著,人才辈出,为交大建成全国著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近代工科教育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唐德明深情回顾了唐文治老校长及唐家几代人与交通大学的深厚渊源,对唐文治老校长的铜像伫立在交大闵行校区倍感激动和亲切,对学校及各部门为此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热切祝愿交通大学作为唐家几代人共同的母校,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作为国学大师,唐文治独创了一种吟诵诗歌的方式,后人称之为“唐调”,目前已经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幕式上,唐调传人与推广者陈悦吟诵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诗歌的声韵之美、意韵之深在这悠长的唐调吟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矗立在文治大道和思源南路处的唐文治校长铜像为青铜铸造,人物采立姿,含花岗岩基座高2.8米,左手持唐文治校长亲编的《高等学堂国文讲义》,右手背后,取其吟咏“唐调”姿态,亦如抬头举目望今日之交大,面露微笑,呈欣慰之态。 交通大学多有因唐文治校长而得名之处。上世纪二十年代命名的“文治堂”,三十年代募资修筑的“茹经堂”,四十年代发起筹建的“新文治堂”,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唐文治先生之名命名的“文治大道”、“文治讲坛”以及“文治杯”大学生文学作品大奖赛,再到今日的铜像,唐文治校长的名字始终和交通大学在一起,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交大人的心中。
唐文治曾孙唐德铮等唐家后人代表,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党史校史研究室、发展联络处、后勤保障处等单位负责人,院系师生代表等共同见证了这庄严的时刻。 在唐文治老校长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张 杰 2014年4月12日 尊敬的唐氏家族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在交通大学118周年校庆之际,隆重举行唐文治老校长铜像揭幕仪式。唐文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为百年交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任期间,他广延良师,严谨治校,首设工科,厚植基础,极重学生人格之养成,奠巍巍吾校百年之基业,立赫赫交大不绝之精神,厥功甚伟,乃有“国学大师,工科先驱”之盛誉。前校长淩鸿勋先生曾言:“先生之于交大,有如北京大学之有蔡元培先生,南开大学之有张伯苓先生。”此刻我们齐聚于此,纪念唐老校长逝世60周年,敬立其铜像,彰其德行,垂范千秋。 20世纪初叶,海内俶扰,民生穷蹙,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我校也面临着办学危机与办学方向的转型。1907年,原署理农工商部尚书唐文治先生就任我校第11任校长,一改往日校长频繁易人、虚掌校务的局面,他驻校办公,综理校务,在校任职达14年之久。在唐文治校长的精心擘划下,我校从一所培养政治经济法律人才为主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培养实务工科人才的高等学府,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实业巨子和学界精英,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基业,就此奠定。 我们不能忘记,民国初年,学校经费拮据,几陷窘境,唐老校长带头减薪,同时四方奔走,各方求援,艰苦办学,始成交大不屈之品格;我们不能忘记,到任之初,唐老校长深谋远虑,订章程,立宗旨,上条陈,停办商科转向铁路、电机等工程专科,始绘交大发展之蓝图;我们不能忘记,民族危难之际,唐老校长坚信“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提出“一等学问、一等事业、一等人才”的办学理念,开工管教育之先河,始塑交大创新之灵魂。 作为交通大学第39任校长,在此,我倡议全体交大师生弘扬唐老校长之精神,感佩唐老校长之情怀,传承唐老校长之思想。 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唐文治先生“求真尚实”的精神品格。唐文治先生任校长的年代,是实业救国人才奇缺的年代。在任期间,他倡导“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首创了中国最早的高等电机、土木、铁路管理等学科。他重抓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学用结合,“学成致用于实际”。他还专门制定了旨在表达求实务实、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校旗和校歌,募资建成了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延请外籍专家教师的同时,唐老校长积极鼓励本国教员编撰教材,以归国留学生逐步取代外籍教师,尝试实现外来工程教育的本土化,开拓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办学之路。今天,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唐老校长求实学、务实业的精神,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其二,我们要感恩和铭记唐文治先生“爱校护学”的真切情怀。《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唐老校长主持交大之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抱定培育英才的坚定信念,殚精竭虑,乐育不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学校度过了时艰。1920年后,唐老校长移席锡山,尽管如此,仍对交大心存眷顾,念念不忘。抗战伊始,唐老校长年过古稀、目盲不便,但他依旧坚持每周一次为迁入租界的交大师生演讲授学,砥砺民气;日军进占租界,唐老校长又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任校董事会主席,以图保全学校。对校如此,对学生亦如此。他对学生视同己出,关怀备至。他经常在晚上让人提着灯笼到学生宿舍去看望学生的生活、学习,到膳厅与学生同桌用餐。在他的办公室中,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惟天生才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予”,关切之情可见一斑。也正是他对学生视如己出的热爱,交通大学走出了不少青年才俊,为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三,我们要传承和发展唐文治先生“敦品励行”的育人思想。一国有一国之国风,一校亦有一校之思想。身为躬行践履的国学大家,唐老校长尤其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学生的德育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以“诚、恒、耻、立志、礼、公、勤、俭”为学生修养德行的准则,并在大礼堂悬挂联幅,作为学生砥砺德行的座右铭,为学生所铭记,成为做人的终生准则。唐老校长还非常重视体育,不遗余力地提倡各种体育锻炼,磨砺人品,彼时学校各运动队水平之高,名扬全国。此外,他还极为重视国文教育,以期潜移默化塑造学生高尚情操,为此他加大国文课程的比重,亲自登台教授,演示读文法,即今人所称的“唐调”,为后世所传诵。今天,我们更要秉承唐文治校长的育人思想,构建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没有唐老校长,就没有今日的交大。唐老校长在交大的历史上,在中国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交大受唐老校长之恩惠既深,全校上下常思以报之。上世纪二十年代命名的“文治堂”;三十年代募资修筑的“茹经堂”;四十年代发起筹建的“新文治堂”;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先生之名命名的“文治大道”、“文治讲坛”以及“文治杯”大学生文学作品大奖赛,再到今日的铜像,唐老校长的名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交大人的心中! 斯人虽逝,然其精神未已。唐老校长当年孜孜以求的培养“第一等领袖人才”的目标,至今还激励着全体交大人不断奋力前行。发端于甲午战败的交通大学,已届118载,历经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道路。直面未来,纵有崎岖、纵有艰辛,我们定会不辜负唐老校长的殷殷期望,将交大精神代代传承、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努力把交大建设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世界一流大学。 谢谢! |
民国时期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
http://news.ifeng.com/a/20141205/42650311_0.shtml
2014年12月05日 08:10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