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216 4
2015-04-03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外一篇)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近代著名教育家。
   一个主张恢复“读经”的人,是立于时代潮头,还是忝列历史末梢?一个幼习《孟子》、终生强调“养浩然之气”的人,能否在新时代成就一番“第一等的事业”?
   问号,引出一个老旧的名字,唐文治。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在清末从政十余年,官至农工商部(由商部改)左侍郎署理尚书(相当于代理部长)。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唐文治拟定《商部章程》。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参照英国公司法和日本商法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员当为及不当为之事,“严禁纳贿贪污”,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不苛扰、不干涉为主要”。
  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粤商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于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慈禧在颐和园召见他,赞谕“汝能廉洁办事,亦很好”。
  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富贵不能淫”。
  1906年,唐文治退出政坛,次年出任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由南洋公学改,即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监督(即校长)。在交大人眼中,“先生之于交大,犹如北京大学之于蔡元培先生和南开大学之于张伯苓先生,都是一个大学学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和学校的荣誉是离不开关系的”。
  按照学者余子侠的研究,唐文治长校后,先后设立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将这所工业学堂发展为真正的工科大学,并堪称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
  唐文治自谓:“回溯飘摇风雨,屡濒于危,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本月不知下月,本学期不知下学期,诸生相对凄惶……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乃得稍稍有此成绩。”
  1920年,唐文治辞去南洋校长职务,以几近双目失明之身,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即著名的“无锡国专”),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他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因为“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七旬且双目早已全盲的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而后8年间,无锡国专迁学校于广西桂林,设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贫贱不能移”。
   抗战期间,唐文治居上海,汪伪教育部接管交通大学后,派人“劝驾”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唐文治从容作答:“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以不签矣!”
  后人评说:此之谓读经而真能“威武不能屈”。
  在南洋时,唐文治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章,并在大礼堂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横幅,亲书“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对联。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见被尊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先贤,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唐孝威曾说:“祖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对我讲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曾有记者采访这位物理院士,他说:“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万松书院春游,秋游去了九溪十八涧,我们拍了许多照片……”这让记者感慨不已,忆起“那种源远流长的师道风流”,一如《论语》所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代广西》2015年一月上P62

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唐文治铜像揭幕[图]
2014年04月12日
  在上海交通大学喜庆118周年华诞之际,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铜像落成揭幕。4月12日上午,揭幕仪式在闵行校区文治大道隆重举行。校长张杰讲话,唐文治曾孙唐德明致辞,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揭牌仪式。

  张杰回顾了唐文治校长生平和担任交通大学校长14年为交通大学乃至中国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指出唐文治校长是交大百年发展史中重要核心人物,强调要继承和弘扬唐文治先生“求真尚实”的精神品格,感恩和铭记唐文治先生“爱校护学”的真切情怀,传承和发展唐文治先生“敦品励行”的育人思想。(讲话全文附后
  张杰表示,唐文治校长当年孜孜以求的培养“第一等领袖人才”的目标,至今还激励着全体交大人不断奋力前行;要不辜负唐老校长的殷殷期望,将交大精神代代传承、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努力把交大建设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世界一流大学。
  朱健简要介绍了唐文治校长在交通大学的业绩。唐文治1907年至1920年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掌校14年间,唐老校长主张“尚实”,强调道德培养,以塑造“第一等人才”为己任,广揽名师,首创工科,厚植基础,严谨治校。同时,唐文治提倡国文教育,砥砺学生品行,成就卓著,人才辈出,为交大建成全国著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近代工科教育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唐德明深情回顾了唐文治老校长及唐家几代人与交通大学的深厚渊源,对唐文治老校长的铜像伫立在交大闵行校区倍感激动和亲切,对学校及各部门为此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热切祝愿交通大学作为唐家几代人共同的母校,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作为国学大师,唐文治独创了一种吟诵诗歌的方式,后人称之为“唐调”,目前已经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幕式上,唐调传人与推广者陈悦吟诵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诗歌的声韵之美、意韵之深在这悠长的唐调吟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矗立在文治大道和思源南路处的唐文治校长铜像为青铜铸造,人物采立姿,含花岗岩基座高2.8米,左手持唐文治校长亲编的《高等学堂国文讲义》,右手背后,取其吟咏“唐调”姿态,亦如抬头举目望今日之交大,面露微笑,呈欣慰之态。
  交通大学多有因唐文治校长而得名之处。上世纪二十年代命名的“文治堂”,三十年代募资修筑的“茹经堂”,四十年代发起筹建的“新文治堂”,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唐文治先生之名命名的“文治大道”、“文治讲坛”以及“文治杯”大学生文学作品大奖赛,再到今日的铜像,唐文治校长的名字始终和交通大学在一起,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交大人的心中。


  唐文治曾孙唐德铮等唐家后人代表,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党史校史研究室、发展联络处、后勤保障处等单位负责人,院系师生代表等共同见证了这庄严的时刻。

在唐文治老校长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张 杰

2014年4月12日

尊敬的唐氏家族来宾,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在交通大学118周年校庆之际,隆重举行唐文治老校长铜像揭幕仪式。唐文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为百年交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任期间,他广延良师,严谨治校,首设工科,厚植基础,极重学生人格之养成,奠巍巍吾校百年之基业,立赫赫交大不绝之精神,厥功甚伟,乃有“国学大师,工科先驱”之盛誉。前校长淩鸿勋先生曾言:“先生之于交大,有如北京大学之有蔡元培先生,南开大学之有张伯苓先生。”此刻我们齐聚于此,纪念唐老校长逝世60周年,敬立其铜像,彰其德行,垂范千秋。
  20世纪初叶,海内俶扰,民生穷蹙,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我校也面临着办学危机与办学方向的转型。1907年,原署理农工商部尚书唐文治先生就任我校第11任校长,一改往日校长频繁易人、虚掌校务的局面,他驻校办公,综理校务,在校任职达14年之久。在唐文治校长的精心擘划下,我校从一所培养政治经济法律人才为主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培养实务工科人才的高等学府,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实业巨子和学界精英,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基业,就此奠定。
  我们不能忘记,民国初年,学校经费拮据,几陷窘境,唐老校长带头减薪,同时四方奔走,各方求援,艰苦办学,始成交大不屈之品格;我们不能忘记,到任之初,唐老校长深谋远虑,订章程,立宗旨,上条陈,停办商科转向铁路、电机等工程专科,始绘交大发展之蓝图;我们不能忘记,民族危难之际,唐老校长坚信“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提出“一等学问、一等事业、一等人才”的办学理念,开工管教育之先河,始塑交大创新之灵魂。
  作为交通大学第39任校长,在此,我倡议全体交大师生弘扬唐老校长之精神,感佩唐老校长之情怀,传承唐老校长之思想。
  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唐文治先生“求真尚实”的精神品格。唐文治先生任校长的年代,是实业救国人才奇缺的年代。在任期间,他倡导“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首创了中国最早的高等电机、土木、铁路管理等学科。他重抓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学用结合,“学成致用于实际”。他还专门制定了旨在表达求实务实、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校旗和校歌,募资建成了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延请外籍专家教师的同时,唐老校长积极鼓励本国教员编撰教材,以归国留学生逐步取代外籍教师,尝试实现外来工程教育的本土化,开拓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办学之路。今天,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唐老校长求实学、务实业的精神,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其二,我们要感恩和铭记唐文治先生“爱校护学”的真切情怀。《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唐老校长主持交大之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抱定培育英才的坚定信念,殚精竭虑,乐育不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学校度过了时艰。1920年后,唐老校长移席锡山,尽管如此,仍对交大心存眷顾,念念不忘。抗战伊始,唐老校长年过古稀、目盲不便,但他依旧坚持每周一次为迁入租界的交大师生演讲授学,砥砺民气;日军进占租界,唐老校长又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任校董事会主席,以图保全学校。对校如此,对学生亦如此。他对学生视同己出,关怀备至。他经常在晚上让人提着灯笼到学生宿舍去看望学生的生活、学习,到膳厅与学生同桌用餐。在他的办公室中,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惟天生才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予”,关切之情可见一斑。也正是他对学生视如己出的热爱,交通大学走出了不少青年才俊,为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三,我们要传承和发展唐文治先生“敦品励行”的育人思想。一国有一国之国风,一校亦有一校之思想。身为躬行践履的国学大家,唐老校长尤其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学生的德育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以“诚、恒、耻、立志、礼、公、勤、俭”为学生修养德行的准则,并在大礼堂悬挂联幅,作为学生砥砺德行的座右铭,为学生所铭记,成为做人的终生准则。唐老校长还非常重视体育,不遗余力地提倡各种体育锻炼,磨砺人品,彼时学校各运动队水平之高,名扬全国。此外,他还极为重视国文教育,以期潜移默化塑造学生高尚情操,为此他加大国文课程的比重,亲自登台教授,演示读文法,即今人所称的“唐调”,为后世所传诵。今天,我们更要秉承唐文治校长的育人思想,构建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没有唐老校长,就没有今日的交大。唐老校长在交大的历史上,在中国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交大受唐老校长之恩惠既深,全校上下常思以报之。上世纪二十年代命名的“文治堂”;三十年代募资修筑的“茹经堂”;四十年代发起筹建的“新文治堂”;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先生之名命名的“文治大道”、“文治讲坛”以及“文治杯”大学生文学作品大奖赛,再到今日的铜像,唐老校长的名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交大人的心中!
  斯人虽逝,然其精神未已。唐老校长当年孜孜以求的培养“第一等领袖人才”的目标,至今还激励着全体交大人不断奋力前行。发端于甲午战败的交通大学,已届118载,历经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道路。直面未来,纵有崎岖、纵有艰辛,我们定会不辜负唐老校长的殷殷期望,将交大精神代代传承、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努力把交大建设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世界一流大学。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3 17:18:08
民国时期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
2014年12月05日 08:10
来源:福建日报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民国时期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不少学者积极推崇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明理学,为我们今天研究理学打开了新的视角。

唐文治(1865-1954年),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学者。曾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名南洋公学)监督,后继任南洋大学、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1920年后,应聘为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达30年之久。唐文治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要有《性理学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性理救世书》《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无锡国学专修馆建馆之初,唐文治为之制定“学规”,其中指出:“二程、张子皆理学正宗。朱子集诸儒之大成,旁搜远绍,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综览历史,理学盛则世道昌,理学衰则世道晦,毫发不爽。吾辈今日惟有以提倡理学、尊崇人范为救世之标准。”唐文治认为,朱熹集诸儒之大成,朱熹理学的盛衰影响着世道人心。因此,他提出的理学救世,实际上是以朱熹理学救世。

唐文治自称“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在朱子学研究方面颇为用功,1930年撰《紫阳学术发微》(2014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序”在论及朱熹与陈亮之争时指出:“龙川(陈亮)天资豪迈,朱子深加器重,力斥其‘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引而进之于道。而龙川始终跅弛于歧途,且痛诋朱子,以为空谈性命,学无实用,不知南宋时若无朱子,则秦桧之徒,将接迹于天下,而如文文山(文天祥)、谢叠山(谢枋得)、陆秀夫、张世杰诸贤,又乌能闻风兴起,造就其争光日月之节哉!”朱熹曾驳斥陈亮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而陈亮反以为朱熹空谈性命,唐文治则为朱熹辩护,认为是朱子之学造就了宋末有民族气节的抗敌英雄。该书还明确指出:“国家之兴替,系乎理学之盛衰。理学盛则国运昌,理学衰则国祚灭。人心世道恒与之为转移。”认为朱熹理学改变了人心世道,因此,理学之盛衰关乎国家之兴替。

1936年,唐文治撰《朱子学术精神论》,其中阐述了他治朱子学的缘由,指出:“余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初辑《朱子大义》八卷,继撰《紫阳学术发微》十二卷。觉其精神之高远,识见之广大,思虑之闳深,条理之精密,一时莫测其津涯。”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学,并撰《紫阳学术发微》,首先是为朱熹之学术所折服,同时又为其“精神之高远”所震撼。在《朱子学术精神论》中,唐文治把朱熹的讲学精神归结为“孝”、“仁”,并进一步论及气节。他说:“士君子生宇宙间,所以能浩然自立,有不可磨灭之精神者,讲明气节而已……朱子一生出处精神,惟以气节为重。读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诸篇,浩然正大之气,溢于楮墨之表。”在唐文治看来,朱熹所上奏的各《封事》充分表现出浩然正大之气节,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他对各《封事》中所论及“攘夷狄”、“复疆土”两事作了具体阐述,“以兴起吾人爱国之精神”。与此同时,该文还针对陈亮斥朱子学为无用之学提出批评。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既有学术上的考量,也希望通过提倡朱熹之学而达到“善国性、救人心”之目的,实现理学救国。

可以说,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世道人心,旨在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唐文治还在理学救国这一主题之下,把朱子学与陆九渊、王阳明之学统一起来,明确指出:“宋朱子之教,孔子之真传也;宋陆子、明王阳明先生之教,孟子之真传也。此应时施教之法,其救世苦心一也。”因此,他在讲朱子学救世,撰《朱子学为今时救世之本论》的同时,也讲阳明学救国,曾撰《阳明学为今时救国之本论》,指出:“‘致良知’之学,决然可以救国;‘知行合一’之说,断然可以强国也……欲陶淑吾民之国性,急救吾国之亡,惟有取阳明之学说,上溯群经,心体而躬行之,毋诈毋虞,犹可以为善国。”

把民国时期的救国思潮与宋明理学联系在一起,与当时倡导科学与民主形成对照,同时又相互补充,既是对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一味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纠偏,也彰显出宋明理学以及朱子学的多重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3 17:20:32

民国时期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

http://news.ifeng.com/a/20141205/42650311_0.shtml

2014年12月05日 08:10

来源:福建日报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不少学者积极推崇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明理学,为我们今天研究理学打开了新的视角。
  唐文治(1865-1954年),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学者。曾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名南洋公学)监督,后继任南洋大学、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1920年后,应聘为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达30年之久。唐文治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要有《性理学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性理救世书》《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无锡国学专修馆建馆之初,唐文治为之制定“学规”,其中指出:“二程、张子皆理学正宗。朱子集诸儒之大成,旁搜远绍,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综览历史,理学盛则世道昌,理学衰则世道晦,毫发不爽。吾辈今日惟有以提倡理学、尊崇人范为救世之标准。”唐文治认为,朱熹集诸儒之大成,朱熹理学的盛衰影响着世道人心。因此,他提出的理学救世,实际上是以朱熹理学救世。
  唐文治自称“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在朱子学研究方面颇为用功,1930年撰《紫阳学术发微》(2014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序”在论及朱熹与陈亮之争时指出:“龙川(陈亮)天资豪迈,朱子深加器重,力斥其‘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引而进之于道。而龙川始终跅弛于歧途,且痛诋朱子,以为空谈性命,学无实用,不知南宋时若无朱子,则秦桧之徒,将接迹于天下,而如文文山(文天祥)、谢叠山(谢枋得)、陆秀夫、张世杰诸贤,又乌能闻风兴起,造就其争光日月之节哉!”朱熹曾驳斥陈亮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而陈亮反以为朱熹空谈性命,唐文治则为朱熹辩护,认为是朱子之学造就了宋末有民族气节的抗敌英雄。该书还明确指出:“国家之兴替,系乎理学之盛衰。理学盛则国运昌,理学衰则国祚灭。人心世道恒与之为转移。”认为朱熹理学改变了人心世道,因此,理学之盛衰关乎国家之兴替。
  1936年,唐文治撰《朱子学术精神论》,其中阐述了他治朱子学的缘由,指出:“余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初辑《朱子大义》八卷,继撰《紫阳学术发微》十二卷。觉其精神之高远,识见之广大,思虑之闳深,条理之精密,一时莫测其津涯。”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学,并撰《紫阳学术发微》,首先是为朱熹之学术所折服,同时又为其“精神之高远”所震撼。在《朱子学术精神论》中,唐文治把朱熹的讲学精神归结为“孝”、“仁”,并进一步论及气节。他说:“士君子生宇宙间,所以能浩然自立,有不可磨灭之精神者,讲明气节而已……朱子一生出处精神,惟以气节为重。读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诸篇,浩然正大之气,溢于楮墨之表。”在唐文治看来,朱熹所上奏的各《封事》充分表现出浩然正大之气节,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他对各《封事》中所论及“攘夷狄”、“复疆土”两事作了具体阐述,“以兴起吾人爱国之精神”。与此同时,该文还针对陈亮斥朱子学为无用之学提出批评。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既有学术上的考量,也希望通过提倡朱熹之学而达到“善国性、救人心”之目的,实现理学救国。
  可以说,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世道人心,旨在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唐文治还在理学救国这一主题之下,把朱子学与陆九渊、王阳明之学统一起来,明确指出:“宋朱子之教,孔子之真传也;宋陆子、明王阳明先生之教,孟子之真传也。此应时施教之法,其救世苦心一也。”因此,他在讲朱子学救世,撰《朱子学为今时救世之本论》的同时,也讲阳明学救国,曾撰《阳明学为今时救国之本论》,指出:“‘致良知’之学,决然可以救国;‘知行合一’之说,断然可以强国也……欲陶淑吾民之国性,急救吾国之亡,惟有取阳明之学说,上溯群经,心体而躬行之,毋诈毋虞,犹可以为善国。”
  把民国时期的救国思潮与宋明理学联系在一起,与当时倡导科学与民主形成对照,同时又相互补充,既是对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一味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纠偏,也彰显出宋明理学以及朱子学的多重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3 17:20:59
民国时期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
http://news.ifeng.com/a/20141205/42650311_0.shtml
2014年12月05日 08:10
来源:福建日报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不少学者积极推崇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明理学,为我们今天研究理学打开了新的视角。

唐文治(1865-1954年),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学者。曾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名南洋公学)监督,后继任南洋大学、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1920年后,应聘为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达30年之久。唐文治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要有《性理学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性理救世书》《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无锡国学专修馆建馆之初,唐文治为之制定“学规”,其中指出:“二程、张子皆理学正宗。朱子集诸儒之大成,旁搜远绍,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综览历史,理学盛则世道昌,理学衰则世道晦,毫发不爽。吾辈今日惟有以提倡理学、尊崇人范为救世之标准。”唐文治认为,朱熹集诸儒之大成,朱熹理学的盛衰影响着世道人心。因此,他提出的理学救世,实际上是以朱熹理学救世。

唐文治自称“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在朱子学研究方面颇为用功,1930年撰《紫阳学术发微》(2014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序”在论及朱熹与陈亮之争时指出:“龙川(陈亮)天资豪迈,朱子深加器重,力斥其‘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引而进之于道。而龙川始终跅弛于歧途,且痛诋朱子,以为空谈性命,学无实用,不知南宋时若无朱子,则秦桧之徒,将接迹于天下,而如文文山(文天祥)、谢叠山(谢枋得)、陆秀夫、张世杰诸贤,又乌能闻风兴起,造就其争光日月之节哉!”朱熹曾驳斥陈亮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而陈亮反以为朱熹空谈性命,唐文治则为朱熹辩护,认为是朱子之学造就了宋末有民族气节的抗敌英雄。该书还明确指出:“国家之兴替,系乎理学之盛衰。理学盛则国运昌,理学衰则国祚灭。人心世道恒与之为转移。”认为朱熹理学改变了人心世道,因此,理学之盛衰关乎国家之兴替。

1936年,唐文治撰《朱子学术精神论》,其中阐述了他治朱子学的缘由,指出:“余治朱子学五十余年。初辑《朱子大义》八卷,继撰《紫阳学术发微》十二卷。觉其精神之高远,识见之广大,思虑之闳深,条理之精密,一时莫测其津涯。”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学,并撰《紫阳学术发微》,首先是为朱熹之学术所折服,同时又为其“精神之高远”所震撼。在《朱子学术精神论》中,唐文治把朱熹的讲学精神归结为“孝”、“仁”,并进一步论及气节。他说:“士君子生宇宙间,所以能浩然自立,有不可磨灭之精神者,讲明气节而已……朱子一生出处精神,惟以气节为重。读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诸篇,浩然正大之气,溢于楮墨之表。”在唐文治看来,朱熹所上奏的各《封事》充分表现出浩然正大之气节,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他对各《封事》中所论及“攘夷狄”、“复疆土”两事作了具体阐述,“以兴起吾人爱国之精神”。与此同时,该文还针对陈亮斥朱子学为无用之学提出批评。由此可见,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既有学术上的考量,也希望通过提倡朱熹之学而达到“善国性、救人心”之目的,实现理学救国。

可以说,唐文治推崇并研究朱子学,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世道人心,旨在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唐文治还在理学救国这一主题之下,把朱子学与陆九渊、王阳明之学统一起来,明确指出:“宋朱子之教,孔子之真传也;宋陆子、明王阳明先生之教,孟子之真传也。此应时施教之法,其救世苦心一也。”因此,他在讲朱子学救世,撰《朱子学为今时救世之本论》的同时,也讲阳明学救国,曾撰《阳明学为今时救国之本论》,指出:“‘致良知’之学,决然可以救国;‘知行合一’之说,断然可以强国也……欲陶淑吾民之国性,急救吾国之亡,惟有取阳明之学说,上溯群经,心体而躬行之,毋诈毋虞,犹可以为善国。”

把民国时期的救国思潮与宋明理学联系在一起,与当时倡导科学与民主形成对照,同时又相互补充,既是对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一味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纠偏,也彰显出宋明理学以及朱子学的多重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3 17:22:59
http://news.ifeng.com/a/20141205/42650311_0.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