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新加坡,那么你每天接触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淡马锡的影子。
说到淡马锡,就必须提到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很多人都说,李光耀是新加坡的luckydraw,李光耀推出淡马锡,挽救新加坡经济于70年代危难之际。
对先先后后了解到淡马锡的人来说,淡马锡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
淡马锡控股创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只有10亿新元。新加坡ZF
财政部是其唯一的股东。早在21世纪初期,淡马锡在新加坡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总额就已经达到1035亿新元。
在新加坡,淡马锡控制着大约40家公司,其中包括拥有新加坡所有本地电视台的“新传媒公司”、几乎垄断电信市场的“新电信公司”、本地最大的银行—“星展银行”、新加坡能源、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地铁等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淡马锡控股几乎掌握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淡马锡的崛起,也造就了另外一个词的辉煌—淡马锡模式。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淡马锡为人称道的“淡马锡模式”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首先,ZF绝不干预企业决策。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只在影响淡马锡在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出现时才参与进来。
其次,无为而治的控股方式。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是以“积极股东”身份与其政联公司之间始终保持着“一臂之距”的交往。一方面,淡马锡通过持股或出售股权体现其经营方向,一方面作为股东积极参与其全资、控股企业的治理,即派其高管人员进入旗下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决策。
再次,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淡马锡的经理人选择不仅与ZF完全脱离,而且还拥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其所需要的投资与
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而获得。淡马锡的经理人并只局限于新加坡人,只要够牛,无论你什么身份都可以担当大任。这恰好了说明了淡马锡的过硬内核。
牵动着整个新加坡人的起居生活,淡马锡仿佛是新加坡的缩影,从一穷二白到傲视群雄,讲求的无非是一个字:“硬”。
来源:
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