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795 3
2008-09-26
光大证券晨报080926.pdf
250665.pdf
大小:(672.64 K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26 09:57:00

评:美国金融危机三点警示中国 日印已吃亏

时间:2008年09月26日 08:01:41 中财网
  随着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化,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声音越来越大。这场危机是否标志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结束呢?国内还有舆论在询问,美国的危机是不是中国的机会?
  美国的金融机构虽然损失巨大,但受害最深的仍是投资美国的其他国家
  次贷危机初期,美国政府出面拯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此后,人们以为美国政府不会对金融机构的倒闭袖手旁观。然而,当危机深化,更多的美国金融机构深陷危机时,美国政府一方面向一些机构注资,帮它们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却任由雷曼兄弟那样的投资银行倒闭。美国政府拯救金融机构的标准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机构要救,而另一些却任其倒闭呢?当然,官方的解释是,有些企业债务关系复杂,若任其倒闭,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危机会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考虑当然合情合理。但从倒闭的雷曼公司来看,碰巧它是家外国人持有资产颇多的企业。因此,雷曼倒闭,最倒霉的是那些持有雷曼股份和债券的外国机构。随着危机的发展,还会有其他的美国金融机构倒闭,那些外国投资者被"套"在里面,要想不被"剪羊毛"大概很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与石油出口国是持有美元资产最多的,它们恐怕也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的。
  历史地看,美国的历次金融危机都有许多外国投资者跟着一起吃亏。远的不说,只讲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损失最大的就要属日本了。1985年,在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压力下,日本决定让日元大幅升值。然后,为了遏止日元的升值势头,日本央行又长期实行了低利率,结果日本的房地产及股市泡沫迅速腾起。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比美国还贵。由于日本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还开放了资本账户,日元可以自由兑换。日本金融机构借日元升值之机,换回大量美元,到美国投资房地产。8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企业的投资损失最大。有学者估计,到90年代初日本投资美国房地产的亏损大约有7000多亿美元,等于80年代日本对美国出口盈余的总额。不仅如此,1988年美国政府挑头在国际清算银行通过了巴塞尔协议,要求从1992年起银行的自有资金率必须保持在8%以上。日本的银行过去自有资金率低,现在一方面要想办法弥补投资美国的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又要补充自有资金率,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日本经济也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十多年的衰退。
  此外,购买美国资产还有许多政治风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出现了一个美元市场。原因就是,一些与苏联东欧集团国家做生意的公司担心,如果把做生意的美元放在美国,万一苏东集团不履行义务,拖欠美国的债务,美国政府抓不到苏联政府的财产,会把气撒到它们头上,没收它们的财产。后来,苏东集团国家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一些美元,也担心发生冲突时,美国会冻结它们的财产,于是也把美元存在欧洲的银行里。
  吸引美国金融机构来本土投资,危机来了也难幸免
  有人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那么傻,把钱不断借给美国去花。危机来了,还让外国投资者输个精光。比如,印度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就没遭受那么大损失。其实,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
  一般发展中国家缺少外汇资本,如果没有大量的贸易盈余无法获得外汇,便无法采购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因此,如果不是借债,就是开放市场,让外国投资者进来"赚便宜",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外汇。印度没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就开放了国内的资本市场以吸引外国投资。最近几年,印度经济增长强劲,美国投资机构纷纷登陆印度,在市场上占的比例不小。这次美国本土发生了金融危机,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因为债务链出了问题,出现了流动性短缺,急需找到资金渡过危机。许多机构原来在印度市场上投了大量资,比如雷曼兄弟公司,这时它们必须从印度市场上撤回资本。美国投资机构的撤资引起了印度资本市场的大跌。许多印度公司本来发展不错,但却因此而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
  中国应该反思,为什么总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教训,只有记住这些教训,中国在未来才能抓住发展的机会。
  一、美国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很严重,但美国的金融霸权不会因这次金融危机就立即结束。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已经经历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技术泡沫"的破灭,这次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许多外国投资者在这两次危机中损失巨大。有经济学家把美国经济的这种周期性泡沫腾起又破灭的循环称为"泡沫依赖",这使外国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在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金融霸权的衰落会持续很长时间,如同当年美国崛起时,英国的金融霸权仍维持了许多年。
  二、中国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损失,但购买的抵押衍生产品并不多,所以损失也不太大。而且即使中国机构购买了一些已经宣布倒闭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务,但因为多数债券是要优先偿还的,所以损失是可以控制的,不足以影响中国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因此,不会产生像日本那样由金融机构的损失引起的经济衰退。这一切还是因为中国人比较"保守",当年并未轻信那些表面收益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时候,我们不该忘记有时常识与直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的最大机会是要认真研究,吸取教训,并不是说危机使美国的金融资产便宜了,中国企业可以去抄底,大赚一笔。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传》的作者斯基德尔斯基最近撰文指出,这次从美国开始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保守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的确,西方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抛弃了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重归万能市场论,主张放松管制,特别是放松金融市场的管制。这种毫无节制地依靠市场的做法,虽然得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却也创造了社会内部与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纪录。
  如果西方国家放弃"新保守主义"那套由市场决定一切的做法,那我们是否还能继续沿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走下去呢?出口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我们拿着这些"烫手的山芋"却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买保险系数高的国库券,我们又控制不住别人货币的汇率,别人的货币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缩水。如果买回报率高的金融产品,一遇到市场上的风吹草动,我们还来不及出手就已经损失大半。还不说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别人市场上的危机,一遇到这种情况,那就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6 10:25:00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正在直播的《直击华尔街风暴》。今天我们追踪金融危机总新动向,今天请来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先生。中国银行是持有多种美元债券,这个动作是否意味着中国金融机构开始出手,开始抄华尔街的底?
  朱民:我觉得很难用抄底来解释。
  主持人:中国的金融机构如果出手抄底,会不会抄到腰上,这个时机中行怎么看?
  朱民:这个项目已经做了一阵,我们看中对方产品上面的实力,我们有广泛的市场和需求,这是很好的结合,其实并没有存在买比较便宜的资产的概念,但是这个买得很便宜。
  主持人:这场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经基本上到了最底部,马上要雨过天晴了?
  朱民:还是最糟糕的时候,雨过天晴还有一段时间,现在绝对是最糟糕的时候。
  主持人:还可能出现比现在情况更糟糕的情况,如果出现是什么样的情况?
  朱民:第一,市场还会波动,如果波动持续时间长,大家对市场失去信心,还会出现抛售,还有新一轮的危机,这都是可能的。因为到现在为止,美国政府所有的政策,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只是把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恐慌心里停下来。这个市场有三个问题,金融问题,流动问题,资不抵债问题都是现在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股市还在大幅波动的原因。
  主持人:华尔街风暴金融风暴需要全球面对的金融风暴。
  主持人:朱行长,听了这些新闻之后,我有一些问题,我们看到全世界从日本到欧洲,都考虑收购华尔街的资产,是在帮助美国挽救这场经济危机,这些措施您觉得最终效果会怎么样?
  朱民: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不能讲日本购买是商业行为,而不是帮助,是控制了资产才会这么做。就跟前面看到,连欧盟都说不一定会采取跟美国共同的措施,在这个事情面前,采取措施不一样。所谓救援,美国政府对他们的机构是救援。四个政策,第一是减息,第二是向市场注入2470亿美元救援资金,缓解流动性的危机。第三,不许卖空。第四,支持这些企业。这些措施在不同方面,应该说有一定的作用,特别后面发挥作用还很长时间。市场初步估计,金融危机在这场当中15000亿美元。问题不在于美国政府说我出台一个70000亿美元准备买这些资产,怎么去操作买这些资产,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场危机进入第二个问题,CDS就是信用违约产品,这是公司对客户担保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非常复杂,在所有机构都有。怎样把这些产品和次债基础东西分清楚,认为这些是有问题产品,能够买能够处理。
  主持人:什么时候买,这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美国这些企业这些卖家,他们觉得卖给美国国家还是卖给日本银行,他们心中会不会有一个倾向,如果是美联储援助金融机构,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成政府在替纳税人在做价值投资,他们出手援助资产会有很高的价值,实际替纳税人挣钱。如果卖给日本之后,跟美国关系不大。
  朱民:你用了很小心的字,是替纳税人投资,这个概念很好,确实是这样,这是商业行为,不是一块钱买一块钱,要出最低的价出,还是市场行为。即使最低价格,没有保证最低价一定是真实价格,涉及到那么复杂的交易面,那么大规模,现在很难有一个程序和手法把它分清楚,这样的概念很难说明这个股市是抄底价格,这场投资还是有风险。过了十年以后,回头看这件事情,也可能是赢,可能是亏,结果很难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公司角度,他们卖给美国政府的一揽子计划还是卖给国外,都是商业行为。
  主持人:中国银行是不是也在考虑抄华尔街的底,是不是也在观察。
  朱民:对中国企业来说,我们不认同抄底概念,我们银行是债务投资者,不是财务投资者,没必要找到战略协同效应,而不是今天有多少钱,多少年有财务回报。
  主持人:具有协同效应。
  朱民:因为中国的市场,银行业务资产这块,中国市场比较弱的地方,我们需求增长很快,产品有限。包括市场上类似的产品进行竞争,比较简单。怎么样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是中国金融面临的问题。这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看国外的市场,而且国外的市场特别注重产品。我们银行业的复杂产品指标,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比例,国外银行非利息收入达到50%,中国银行最高的是18%。我们利用这个机会看我们所需要的产品,把产品放回中国市场,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谢谢朱行长。
  主持人:现在美国总统布什给美国经济助威,但是表现不如人意。但是现在黄金出现了涨势。
  朱民:现在表明投资者信心没有恢复,他们第一是投故,第二是投债券,债券不同于股票的另外一种。第三是投商品。我们把石油黄金都归纳为商品。因为美国政府出资,以价格低来收,但是债券没人敢投,一定会贬值。对股票来说,像雷曼兄弟158年历史老店,股票最终为零,资产也没人敢投。这钱往地方去,第一是归银行拿利息,第二投向商品,这是我们看到黄金也好,石油价格猛增很重要的原因,表示投资者在彷徨之中,找商品作为投资对象。要把商品和美元汇率增加,美元汇率之所以走强走高,这与全球美元需求有关系。之所以走高,美联储联合全球央行,美元不能投资产和股票,美元汇率就下跌。
  主持人:这个余波未平,对中国银行业有哪些影响?
  朱民:第一,美国债券市场有相当大的波动。第二,美国股票市场也有波动。第三,美元的汇率一定会很大波动,同时会下跌。因为美国政府至少要发债,又得借债,又得增加市值,美元走软。金融市场会萎缩,投资美国外国资金会越来越少,美元会不断地增长并且下滑。当投资者在观望的时候,整个商品波动也很大,中国银行多少持有一些国外债券,中国银行业和所有企业都受美国汇率影响,也受石油等价格影响。从最近至少一两年之内,对中国经济还是会有影响。
  主持人:谢谢朱明先生。
  主持人:我们继续与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明先生的讨论。我们看到高盛和摩根史丹利从投行转成银行,您怎么看这个转变?
  朱民:投行的转变,只是给它两个约束,接受银行同等的监管,因为现在投行过分的杠杆资本金很少,而我们银行受到监管至少10%到12%。因为高度杠杆,如果市场紧张就没有钱,这就会出问题。第二,要求投行必须有自己的负债业务,有自己的资金来源,无非把投行在这方面做改变。但是投行的功能也存在,随着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投行业务能够根据你的需要量体裁衣,给你来服务。但是以前只是过度扩张,当看到电视很有意思,他说他胃疼,睡不好。在五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教堂,从1929年开始,每次发生危机的时候,总有华尔街的人从楼上跳下来,被埋在小小墓地里。他们之所以跳楼,都是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流动性,融不到资就会跳楼。
  主持人:有的人说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50年时间都是政府监管管制。50年之后,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美国对一些投行有一些自由,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以后朝着高监管的方向走,这种交替对中国有什么金融启发?
  朱民:这个提法非常好,监管和市场总有矛盾,监管太严,金融没法发展。没有监管,这也要出问题。这是两个矛盾,怎么样适当地掌握这个关系,既把问题管住,也给市场一定的空间,这是艺术,这不仅是科学。从这个意义来讲,美国一定要监管,篓子捅得太大,今后一定要走监管的道路。
  主持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或者说智慧加运气。
  朱民:有时候也需要运气。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看别人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有过渡市场化,使得金融体系放宽,监管不到位,使得外面的乘虚而入,这个矛盾处理要科学艺术,还要有智慧与运气。
  主持人:朱行长刚才听到工商银行董事长说了,虽然这次工行也受到影响,但是也不会停止发展步法。对中国经济不能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挫折,付出了学习的代价,我们就放弃在世界争取更大话语权的心愿。
  朱民:这非常对,我非常同意董事长讲的。7.5亿美金相对于雷曼7000多亿的资产,整体规模是非常小。这并不是中国的银行业,是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债券上过度地投资,是资产组合出的问题。从总体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还是要持有一些美国债券。第二个问题,在危机过程中,企业第一件事保全自己,第二件事学习,危机当中是最好的学习。中国银行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动态的流动性管理,市场管理,对资本市场的观察和学习,比如对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变化,外币和本币的变化,对风险管理控制系数,在这个阶段改变很多。
  主持人:谢谢朱民行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6 10:26:00
布什24日晚发表电视讲话。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豪掷万金收购美国公司。不过,这股疯狂的收购潮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而偃旗息鼓。
  但在2008年,日本金融巨头正卷土重来,信心满满地要"杀"回华尔街。
  坚决谨慎卷土重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一时间,美国市场上到处传来日本企业收购美国公司的消息。在纽约日本收购美国的房地产,在好莱坞收购美国的电影及录像公司,在钢铁、石油、纺织等领域均是如此。美国人一时惊呼:整个美国都要被日本买走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财团买走,这似乎成为日本兴起、美国衰落的象征。后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美国人才把洛克菲勒中心又买了回来。
  如今,随着华尔街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日本金融巨头再次雄心勃勃地向美国市场扩张。
  22日,日本最大银行集团三菱UFJ集团宣布,已经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达成意向,准备购入对方多至20%的股份。
  23日,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公司证实,赢得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亚洲地区业务
  与此同时,日本第三大银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亦正与高盛商讨以数千亿日元购入高盛股份事宜。
  不过,日本人显然吸取了上世纪80年代的沉痛教训,进军的步伐坚决而不失谨慎。
  资本雄厚全球扩展
  分析人士指出,经历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后,日本金融界借贷风格变得保守,这使得它们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加上深刻吸取了上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如今,手头相对充裕的资金使得日本金融机构有能力接手深陷金融海啸中的美国金融巨头,借此扩展全球业务。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公司战略研究院教授谢尔曼·安倍表示,过去,日本银行放贷以房价将无止境上涨这一假设为前提。如今,日本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时变得十分谨慎。他说:"当人们不但知道而且敬畏你的经济体制时,你就会变得过分自信,这导致他们过多地投资国内甚至国外的房地产。不过,他们由此得到的痛苦教训,让他们变得更谨慎和理智。"
  日本政府在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银行业受美国次贷危机牵连而蒙受的经济损失额大约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业损失的总额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日本银行不仅受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打击较小,而且还拥有高达15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其中一半存在储户的银行账户里,这使得它们现在的手头掌握着充裕的现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