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5-4-26 11:41:13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1:15
1、如果我说把《资本论》读成会计学,那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什么学核算出来的?

2、我从没改写 ...
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资本论》谈到这个问题,是多点的论证:商品-货币-资本逻辑,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原始积累,以及手工业作坊向资本工厂的转化,等等。劳动到剩余劳动,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后者,仅仅是财产关系和财产形式的转化。是从有到有。启恒了没有???
2,你没有读懂,是歪读曲解胡用。
3,用自己的脑子还不行,还要用人民群众的行动来读。

反不反,也无所微微,反者道之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1:46:28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1:41
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资本论》谈到这个问题,是多点的论证:商品-货币-资本逻辑,以 ...
就算我歪曲曲解。你回答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是怎么由“价值发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1:53:37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1:46
就算我歪曲曲解。你回答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是怎么由“价值发生”的?
你是想从会计学得到吗??
此路不通。

资本主义会计,是在设定了剩余价值之后才有的。是算这个“有”。

您想问的是,原始积累如何发生的,以及资本主义工厂如何发生,应该去首先咨询历史学家。

尔后,做类似马克思那样的阐述工作。当然您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不必要模仿马克思的。

您现在是否认它的存在。那么,也得首先当好历史学家。其次才能以经济学家的身份自居。

先后关系不能颠倒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1:55:53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1:46
就算我歪曲曲解。你回答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是怎么由“价值发生”的?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保卫资本论》列国志数据库全面在线!


许光伟-师资队伍  http://econ.jxufe.cn/ShiZiDuiWu_detail.php?Id=16#

《保卫资本论》更正错误版(1).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jInWNiu

《保卫资本论》目录.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slREbEl

《保卫资本论》第三章(1).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pLpi4R5


《保卫资本论》第一章.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i5c33XN


《保卫资本论》第十九章.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kUMkvh9

《保卫资本论》第九章.pdf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云 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pan.baidu.com/s/1qYISAf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1:56:22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1:53
你是想从会计学得到吗??
此路不通。
我没想从会计学来得到。我只想让你替马克思回答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剩余价值是怎么由价值发生而来?

我也不懂历史。试问:天下所有的历史学家哪个能告诉我:“剩余价值”是怎么由价值而发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1:58:09
1993108 发表于 2015-4-26 11:37
豪雨知时节

当时乃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01:13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1:56
我没想从会计学来得到。我只想让你替马克思回答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剩余 ...
如果没有历史学家告诉您,您自己非得有必要当历史学家不可,否则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02:30
xuguw 发表于 2015-4-26 11:55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阴阳与流泉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怎么得出来的?是自然发生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07:14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01
如果没有历史学家告诉您,您自己非得有必要当历史学家不可,否则

上邪!
你再研究历史也不会得出什么:剩余价值。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是怎么由价值发生而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09:30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02
阴阳与流泉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怎么得出来的?是自然发生的吗?
您理解得很好!!是在商品社会这一自然历史过程中发生的。

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10:51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02
阴阳与流泉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怎么得出来的?是自然发生的吗?
原始积累的秘密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种人,一种是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中坚人物,另一种是懒惰的,耗尽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诚然,神学中关于原罪的传说告诉我们,人怎样被注定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而经济学中关于原罪的历史则向我们揭示,怎么会有人根本不需要这样做。但是,这无关紧要。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

781
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前者无论怎样劳动,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没有可出卖的东西,而后者虽然早就不再劳动,但他们的财富却不断增加。例如梯也尔先生为了替所有权辩护,甚至带着政治家的严肃神情,向一度如此富有才华的法国人反复叨念这种乏味的儿童故事。但是,一旦涉及所有权问题,那末坚持把儿童读物的观点当作对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发育阶段都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就成了神圣的义务。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12:23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02
阴阳与流泉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怎么得出来的?是自然发生的吗?
资本的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1]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
167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15:09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07
你再研究历史也不会得出什么:剩余价值。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 ...
遂您的心愿吧。您只是对会计学感兴趣,并且把马克思的下述阐述当作会计学对待。丝毫不考察原始积累等等。启明啊

劳动力的买和卖  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这个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或所支付的商品的价格,而它如果停滞在自己原来的形式上,它就凝固为价值量不变的化石了。[*40]同样,在流通的第二个行为即商品的
189再度出卖上,也不可能发生这种变化,因为这一行为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再转化为货币形式。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因此,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16:04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1:41
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资本论》谈到这个问题,是多点的论证:商品-货币-资本逻辑,以 ...
价值,剩余价值,利润,价值转形等等,应该是可以证明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17:32
1993108 发表于 2015-4-26 12:16
价值,剩余价值,利润,价值转形等等,应该是可以证明的吧。
启先生,哪里是要什么证明。它要抬杠的会计学。要——————

“乘清气兮御阴阳。”

“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20:06
阴阳先生的七上八下————


哈哈:“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44:35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09
您理解得很好!!是在商品社会这一自然历史过程中发生的。

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 ...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大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剩余价值是怎么由价值发生而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47:12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10
原始积累的秘密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 ...
你摘抄的都是胡扯。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大家:“剩余价值”是什么的剩余?这个剩余是怎么来的?

先弄清这个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49:54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12
资本的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 ...
你替马克思告诉大家:货币是怎么增值的?怎么在流通中增值的?

我告诉你:你越摘抄马克思的文章,你自己越尴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51:27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15
遂您的心愿吧。您只是对会计学感兴趣,并且把马克思的下述阐述当作会计学对待。丝毫不考察原始积累等等 ...
你替马克思告诉大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后,劳动力是怎么增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2:54:01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2:17
启先生,哪里是要什么证明。它要抬杠的会计学。要——————

“乘清气兮御阴阳。”
启先生,他是个初中生,也是个少年。
作为初中生,当然很容易错别。
作为少年,有青葱、尖锐,能提问,能疑问,少年牛犊不怕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06:36
1993108 发表于 2015-4-26 12:54
启先生,他是个初中生,也是个少年。
作为初中生,当然很容易错别。
作为少年,有青葱、尖锐,能提问, ...
难怪,失敬!!我可能不知,多得罪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07:42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47
你摘抄的都是胡扯。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大家:“剩余价值”是什么的剩余?这个剩余是怎么来的?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08:16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49
你替马克思告诉大家:货币是怎么增值的?怎么在流通中增值的?

我告诉你:你越摘抄马克思的文章,你自 ...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08:55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51
你替马克思告诉大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后,劳动力是怎么增值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10:32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44
你就替马克思告诉大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由价值生发而来。————剩余价值是怎么由价值发生而来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10:49
受到警告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4-26 14:06
难怪,失敬!!我可能不知,多得罪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贴强添油。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13:00
1993108 发表于 2015-4-26 12:54
启先生,他是个初中生,也是个少年。
作为初中生,当然很容易错别。
作为少年,有青葱、尖锐,能提问,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作者简介:郁达夫 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17:44
1993108 发表于 2015-4-26 14:1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贴强添油。
旧梦豪华已似烟,渐趋枯淡入中年。
愁无饘粥堪娱老,那有情怀再放颜。
乞酒岂能千日醉,看囊终要半分钱。
满城风雨重阳近,欲替潘诗作郑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6 14:20:31
qi509 发表于 2015-4-26 12:51
你替马克思告诉大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后,劳动力是怎么增值的?
郁达夫.png


故都的秋课件.ppt
大小:(1014.5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