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迎来政策红包 8股分享千亿盛宴 点击查看>>>云计算概念行情一览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创业兴业、释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云计算,打造信息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到2017年,中国云计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降低创业门槛、服务民生、培育新业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初步优化,发展环境更加安全可靠。到2020年,云计算成为中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
此前,人们仅是对云计算的关注,采取观望态度,然而随着意见的出台,国家将引导和设立云计算创投基金,大大增强了人们在云计算产业的信心,为云计算创投基金在VC/PE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投机构将获得更多机会,发展拓宽创投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据外媒3月4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周三在美国硅谷启动云计算中心,为其在中国以外的首个此类行动,凸显其走向国际化的雄心。
新年伊始,集聚众多目光的云计算迎来政策大红包,云计算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引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在2010年就达到了350亿元,2013年更是达到900亿元,2014年则超过1000亿元,发展平均增速达到37%。
对此,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曲维枝日前表示,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IT产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相对于传统构架下的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在云计算框架下,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差异将大大缩小,如阿里云、紫光云、天成云机等,关键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的部分还能超越国际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云计算依靠低成本、可靠性高、可拓展性强等优势,正在不断加快相关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14年末,我国已经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应用使用了云服务,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既是对云计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为今后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云计算发展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一、云计算作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信部和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联手协同以促发展。2011年推出5个云计算的试点城市,即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2014年国家云计算工程的支持范围从5个城市扩大到31个省区。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这对进一步务实地推动云计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应用驱动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需求最复杂的市场。正是这样规模最大、应用最复杂、需求最有特点的市场,培育出了若干的云计算应用。而复杂的系统和庞大的应用需求为我国发展云计算带来了很好的先机,也让我国的系统走向世界,让世界的发展融入了中国元素。
三、软件技术架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和应用,使得传统软件架构已经被颠覆,新的面向服务的架构和应用正在成为潮流和趋势。
标准和安全成最大挑战
不过,有关专家指出,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云计算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随时随地、无国界服务,数据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以及各平台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等特点。所以,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成为云计算推广应用中的最大挑战。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加快研究制定云计算标准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确保互通、互操作和服务的可移植。加强云计算安全风险的评估分析、安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完善信息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制度性的措施,有些还需要立法,以此保证云计算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把握好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要狠抓服务,增加服务在业务份额中的比重。以服务作为新的企业增长点,加快做大做强。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介绍,工信部下一步将从五方面推动云计算的发展。
一是培育信息产业的新业态。使云计算成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坚实土壤。二是鼓励提升创新能力。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在IT领域,在云计算、技术产业应用发展的领域成为现实。三是加快推动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引领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标准化规范应用和产业的方方面面。四是推广云计算的示范应用。尤其是贴近具体需求的、重大需求的行业和领域的试点示范。五是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云计算服务质量、可信度和网络安全等评估测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培育出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