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数学化过程中,经济学也遇到一些数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非线性问题。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一般是线性模型。因此,无论新古典经济理论还是新凯恩斯经济理论,均难以反映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如果经济学家采用非线性假设,那么所建立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往往无法求解。从目前的数学发展来看,还看不到对非线性模型认识的突破性进展。虽然20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经历了混沌革命,但这场革命并没有导致人类对非线性问题的征服。
故目前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模型还是建立在线性假设基础之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非经济学家之本意。此外,有些经济理论问题还难以用数学公式描述。如经济理论中的学习行为就涉及到人们的复杂心理过程,仅用适应性学习行为公式或一些其他公式描述,尚不能解释人们的这一复杂心理过程。还有一些经济理论问题固然可用数学公式描述,但难以得到计算结果。如纳什均衡解众多,到底哪一个解是现实解,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出结果。
理论发展离不开方法创新。20世纪4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兴起对经济理论发展形成了新动力。计算机的出现使经济学家具有更强的处理数据能力,一些原来难以计算的问题变得可以计算。比如,计量经济学和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均得益于计算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为经济学家突破数学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思路。
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工具对经济学产生影响外,还作为生产力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影响到经济学。可以说,经济学在数学化后又面临计算机化。作为对比,数学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对经济学产生影响。这样看来,计算机对经济学产生的影响会比数学更深刻、更全面、更具有革命性意义。计算机作为生产力对经济学到底有多大影响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欧美经济学界已经重视计算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复杂性科学和计算经济学。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青年经济学家已采用计算机算法研究经济理论,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头像吧:http://www.qqd6.com/
《美国经济评论》等顶级经济学期刊也刊登了采用计算机方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论文,如早在1991年该刊便刊登了遗传算法之父霍兰等学者(Holland et al,1991)的论文。
采用计算机方法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已成为欧美经济学界的一种新潮流。国内经济学界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方法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已出现不少采用计算机算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论文,并发表了一些介绍计算机算法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文章。如周小川(2011)在介绍宏观审慎管理时设有专节探讨宏观审慎管理涉及的非线性系统、复杂系统、算法及其有效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