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7.通过宇宙射线分析正反物质
2015.4.8
迄今为止,反物质的存在还是一种推理,源于正负电荷的分析,因为正物质地球找不到反物质原子。
宇宙射线的存在是对万有引力的讽刺:为什么恒星留不住宇宙射线?最好的解释是相反物质的相互排斥。
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元素,也就是氢射线、氦射线。氦射线我们并不陌生,阿尔法射线就是氦射线,在地球上来自核裂变。氢射线中的质子射线可以由中子射线转化形成,也可以在相对深度核裂变中产生,在恒星表面可能形成于正负电荷的聚变反应。
正负电荷的聚变反应不可能形成同一物质形态的氢、氦元素,正反物质形态应该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与星球物质形态相同的氢、氦元素会留在星球继续其后的聚变反应,不同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的形成可能来自不同性质物质之间的排斥反应。
宇宙射线的存在消除了正反物质相遇相互“湮灭”的可能——它们同时产生,曾经并存。
宇宙射线的存在也说明原子结构中没有正反物质结构——如果存在这种结构就没有宇宙射线了。
排除了原子结构中正反物质对偶的可能性,原子形成于电磁作用力、同电相聚作用力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地球表面物质形态和化学成分主要拜太阳宇宙射线所赐,说明太阳宇宙射线与地球物质性质相同,太阳物质性质与地球物质性质相反。而我们看不到的银核是银河系的中心,龙头老大,可能与地球的物质性质相同,她的宇宙射线可能是反物质宇宙射线,与银河系的二级恒星相互吸引,与地球这样的行星相互排斥,如果她辐射的光子只有偏负电荷光子,就可能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黑洞”的形成未必缘于没有光子“外泄”,可能是“外泄”的光子被我们排斥,被其他星球夺走。
月球附属于地球的运行轨道,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与地球几乎相同,却没有形成类似地球的大气和生态环境,对太阳宇宙射线(包括偏电荷光子)的排斥可能是主要原因,其大气和表面物质成分可能来自地球和银核辐射的宇宙射线。
银核与银河系的二级恒星系统辐射不同性质的宇宙射线,在太空中相遇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相互“避让”、“插肩而过”的可能性最大,不然太空就不会如此黑暗、冷寂了。
如果月球是反物质星球,人类登月就会遇到排斥反应,同时也有电磁作用力形成的吸引力。正因为排斥力的存在,人类飞行器才能够轻易的离开月球,而离开相同质量的正物质星球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反物质星球也会有反物质生物和反物质“类地环境”,地球人可以光顾,却难以生存,因为不同物质性质可能相互排斥,不能发生化合反应:食物可以食用却不能吸收,有氧气不能同我们的人体细胞发生化合反应,能够呼吸也有窒息的危险!所以,在太阳系内寻找“类地环境”只有着眼已经转化为三级恒星的系内行星的子卫星(卫星的卫星)系统,可能性基本为零。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