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987 8
2008-09-26

【案例】

佳宝面临着奶牛分散经营、品种改良和新技术难以推广的局面,同时人工挤奶也不利于原料奶细菌数和卫生指标的控制。

经过审时度势,佳宝决定依靠自身努力,把分散的奶牛饲养户组织起来,推广机械挤奶。

许多市民还记得,1998年5月农工商发生了一件“国家级”大事,那就是佳宝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第一家奶业合作社,把奶牛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企业与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对接市场。

在1999年,佳宝又实现新的发展思路,借鉴欧美的先进饲喂经验,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基础上,率先建设起“奶牛集中饲养小区”,实现了集中喂养、挤奶。

现在,佳宝已在济南地区建立起120个奶牛集中饲养小区,奶源深入到泰安、临沂、潍坊及河北、江苏等省市,自己拥有5万头的奶源基地。

【分析】

过去,这只是一种治理思路,而现在,我认为,这已经是农业产业调整的诸多思路之中,最安全的一种制度演进思想。

欢迎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21:47: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26 22:05:00

希望中国的奶制品行业,尽快步入正轨,大部分人现在都在面临断奶的危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6 22:40:00

其实是成本和质量之间选择。另外还涉及到各大奶企跑马圈地,扩张太快造成的,像那种地方型的企业,反而没有三聚氰胺,像重庆的天友乳业,你可以查查这个公司的产业链是什么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3:19:00
以下是引用zenziyang在2008-9-26 22:40:00的发言:

其实是成本和质量之间选择。另外还涉及到各大奶企跑马圈地,扩张太快造成的,像那种地方型的企业,反而没有三聚氰胺,像重庆的天友乳业,你可以查查这个公司的产业链是什么结构。

还有东北的好多老牛奶公司也是。

从制度上分析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8:53:00
因为没扩张,所以还是地方企业。不是地方企业的,都是扩张过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20:03:00
以下是引用zenziyang在2008-9-28 18:53:00的发言:
因为没扩张,所以还是地方企业。不是地方企业的,都是扩张过快的。

一般来说,地方企业容易被人看作“勾结”政府的主要市场势力,

但为何这些“全国性”的企业反而和地方政府更容易的“打成一片”呢?

我个人认为就是你说的:扩张过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