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ee 发表于 2015-4-12 12:00 
我是从等号角度看问题的,等号只能用于同质等量的对象间。1+1不是一个数量,而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 ...
+符号,=符号,1等数字,本身就源自人类的抽象、规定。
另,
差异和变化是绝对的,人不能2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2片叶子是相同的。
极端来说,长江和长江都不等同,我们所看到的长江,其实那是:长江1,长江2,长江3,。。。。。是无数条。进而来说,长江这个词汇本身就不正确,其对象也不存在。我们也找不到水果这种东西,仅仅能找到苹果1、苹果2、苹果3。。。。葡萄1、葡萄2、葡萄3。。。。。,其实,我们也找不到苹果、葡萄。
1,+,=,长江,水果,苹果,葡萄,这些都是人类的抽象、规定。这些抽象、规定,并不完全符合对象。
所谓对象,本来就是绝对的差异,是绝对变化,绝没有界定、等同。
那么,人类很无奈,无可奈何,只能迁就,应付,所以用错误的1、+、=、长江、水平、苹果等等来意识了。
换言之,我们可以这么来看:在片面的意义上,我们能够得到1、+、=、长江、水果等等。
我们今天照镜子,说这是我。明天照镜子,说这还是我。人类的意识假定这是无差异的,是等同的,都是我1个。还假定,我是1个人,你是1个人,总共是2个人。
数学上的公式,例如1+1=2,意思是说:仅在某一片面角度上,仅侧重于相似性来看,有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有今天的1天的长江+昨天的1天的长江=2天的长江。
数学上的公式,其实是公设。
而等式,可以看成是:人类潜在地假设有某一种统一的包装,该包装有统一单位,该包装能把描述对象给装进去。
例如,为什么20个苹果=10个苹果呢?因为这里采用了统一包装(例如筐,用筐替代了苹果的个),有统一单位(例如公斤)。也就是说是这样:20个的各各不同的苹果,都在某种筐里,且仅在重量的角度上来看是10公斤。而另外那10个苹果,也如此。这筐=那筐=10公斤。
例如,火车上有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他们各各不同,差异无限。但是,站在客运公司的赢利的片面的角度来看(而非生理学,美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的角度),则可以用座椅为包装、为单位,就可以把他们全装进去,进行统一核算,统称为:该列火车共有旅客1230位=1位+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