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互联网金融与Fintech版
999 0
2015-04-16

    P2P行业正处于监管空白的行业混沌期,玩家众多、规则未定,看清网贷链条里每一方的角色,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这个行业的现状,对未来做出合理预期。

    在经历了去年11月份的P2P倒闭风波后,行业内外消息不断。近期,央行发声,指出P2P行业三大红线,浙江经信委发布政策,明令禁止融资性担保公司涉足P2P行业。同时,市场传言,上海市也将发布类似规条。看似政府层面,对P2P监管、整顿决心和力度有所加强,细则也逐步制定和出台。

  P2P行业混乱不堪、良莠不齐,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无监管、无门槛、无标准造成整个网贷市场挤兑、骗贷、崩盘、跑路的情况,屡屡发生。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规范平台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对P2P行业进行适当清理实有必要,但是,治理的同时,也不能不管不顾,以致扼杀行业的前行道路。因此,我们需要梳理P2P行业脉络,弄清各方权责,制定行为规范。

  从现在的P2P平台的业务来看,参与者众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投资人、贷款人、担保公司、小贷公司、P2P平台等。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很有可能还会引入央行监管以及银行托管平台资金。那么,P2P行业将会形成以下7种角色定位:

  一、央行:监管

  任何金融业务,没有监管是不可想象的。缺乏监督、引导、约束、管理的金融创新,最终会是自己走向灭亡。对P2P而言,目前就非常需要合适的金融机构来对其进行监管,并且设定准入门槛、条件和业务基本范围、操作法律法规等,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相对而言,P2P的业务,比起互联网金融的另一类型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加复杂,更加多变。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大量的金融风险,导致借贷纠纷、信用违约、欺诈骗贷,产生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现阶段央行对P2P行业监管未能到位,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新建一个P2P平台没有任何技术门槛,相当简便,以致各种P2P平台海量出现,难以控制,不便监管;其二,对P2P的发展模式,市场未能有明确方向,央行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中断行业创新,对监管要点和尺度,把握不定。

  央行对P2P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研后,除了大体上划定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外,并未出台详细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体现出主动积极的推进态度。不过,我们参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经验,央行未来有可能会以牌照形式确立准入,以管理办法形式规范业务。

  二、平台:适度复合

  相比国外的P2P平台,在国内现有的P2P平台中,绝大多数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且,本金保障、资金池、期限错配、债权转让、自融等,各种运营模式纷纷出现,国内的P2P平台在借贷业务中介撮合功能外,复合更多其他方面因素。

  对P2P平台而言,核心竞争力为风险控制,核心客户群为投资人。风控,以保障投资安全,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包括对贷款人信用审核的机制,借贷金额、借贷周期的设定,违约风险补偿制度,利息、资金的集中或者分散撮合,通过分析处理、实地调查、机制设计等减少坏账率。这样,经过长久的发展和优化,才能积淀出品牌和公信力,以促进平台的发展。

  不过,由于个人征信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国内P2P平台,很难做到与美国LendingClub一样,通过第三方征信系统,获取贷款人的详细、完整的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贷款审核的重要依据。再者,平台出现的借贷违约,针对逾期坏账,国内也同样缺乏专业的投资者和机构打包收购。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对P2P平台业务进行适度复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银行:资金托管

  自融、资金池或者期限错配等等的基础,在于P2P平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资金流入流出。在目前行业缺乏市场标杆和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平台掌控资金相当危险,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金融业务的资金流转没有监管,必然导致巨大的风险。

  为此,将资金与平台分离。让P2P平台回归中介的本质,专注信息撮合,而将资金交付银行监管,如同第三方支付把备付金委托银行监管一般。这样,一方面,能够厘清业务操作流程,提升投资人信任,增强平台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树立行业基本准则,促使自融、资金池或期限错配等不规范不安全模式大幅减少,保护投资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避免重大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