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已是讨论很久的话题和疑问。看了各位的观点,很有见地和启发。
费雪的方程MV=PY,其中M是 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 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 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 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费雪方程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某种东西的数量已经普遍衡量所有其他物品价值,这种东西的数量已经成为价值单位,例如黄金的两、斤等数量单位已经成为价值单位,我们说某物值几两黄金。
人类社会最初的货币就是在不断的物物交换中,某种经常用来交换的物品成为一般的物品价值衡量单位时产生的。因此流通中的货币最初是经常交换的物品。这时如果社会要增加货币数量,就必须生产出这种物品,而那些可以生产这种物品的人就成了新增货币的提供者,他们把货币用于交换,从而新增货币分散到了整个社会。
之后,如果货币的变更,比如纸币替代金银。通过政府的强制,金银按一定标准兑换纸币,从而纸币替代了金银。因此流通中最初的纸币是以替换原来货币的方式投入到社会民众手中的。
之后,假如没有中央银行新印制的纸币,那么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方式,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实现流通货币数量的扩大。这种乘数受数以亿计的因数的影响,但在却是一定时期内是变化很小的。M=BK。B是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然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B来调节M的数量。央行调节B的方式有:发行纸币贷给商行(贴现),调整准备金率,发行债券或者买回原来发行的债券,银行利率的调节。
简言之,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钱M,来源(不考虑外汇):1在货币变更时期兑换金银投入社会的纸币;2银行贷出去的纸币(包括央行贷给政府,和商行贷给企业和个人)。其中,银行贷出的货币数量最为巨大,因为银行系统有货币乘数作用。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没有一个人向银行贷款了,那么央行的整个货币调控将失效,这时除非央行疯狂消费,否则货币不能到人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