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91 1
2014-02-15

            货币的乘数效用

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认为,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的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存在所谓的乘数效应。这种理论的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

“乘数效应”理论认为,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当银行得到1000元的存款时它就必须留存200元做准备金,所能贷出的现金只有800元。

现在有某人A往银行里存了1000元,银行留存200元做准备金后再将其中的800元贷给B,如果此人把贷来的80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同样留存20%后再将其中的640元贷给了C,C又把640元存入银行,银行留存20%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银行最先得到的1000元存款,在市场上最后产生出的货币会是1000+800+640+512+...

解这个数列的值是5000,其实就是1000*(1/0.2)=5000

如果上述的存款人是央行,存款额也就是实际的货币投放量,1/0.2就是货币乘数也就是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因此,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以上是传统经济学货币理论对乘数效应的具体解释,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的计算,就是对所有贷款的求和,也就是说,在借贷关系中只考虑了贷款,却没有考虑债务。事实上,在上述的例子中,除了A有1000元外,B、C、D...都是借了银行的钱去存银行,通过借贷不仅多产生了4000元的贷款额,还同时产生出了4000元的债务。从社会经济的全局来看,二者相抵,货币量还是1000元,并没有扩张。我们可以将“乘数效应”简单的表述为,你没有钱,我有100元钱,我把100元钱借给你之后你也有了100元钱,于是这个社会的货币拥有量,就从原来的只有我有100元,变成了现在的我有100元,你也有100元,共计200元。试问,这样的理论能够成立吗?100元不管是转借多少次,最终这个社会上还是只有100元,借贷只不过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债务链而已。有的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信用扩张,这个提法还有点道理,因为所有的债务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反复转借的过程就牵扯到了更多人的信用。如果认为央行发行的每一元货币,最终可以产生“货币乘数”倍的货币量,那就很不现实了。

中央银行向社会投放的每一元货币,都将会按照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在商品交易中发挥作用,所以,投放的货币最终完成的交易总额是货币量*平均流通速度。考虑到新投放的货币会使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增加,进而影响到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使之变小,因此,实际的最终完成的交易总额要比计算的值略小。

显然,央行向社会投放的货币,的确会产生“乘数效应”,但这个效应的倍率不是传统货币理论的“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而是应该是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15 14:24:39
货币的乘数效应如果用银行的准备金率计算,的确小于货币的实际流通速度。因为,除了银行外,私人也可以直接借贷、企业也可以发行债券,ZF也可以发行债券。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