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性价比超高的“京城四小”大学
在北京的高校中,除了著名的学院路共同体,五道口高校圈,还有一个非正式的组合“京城四小”——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中华女子学院,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小。虽然是微型大学,但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采,下面就让上大学君来带着大家了解一下这四所高校吧。
外交学院:请叫我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外交学院,是的,不是中国外交大学也不是北京外交学院,就是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直属院校,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建立,陈毅元帅任首任院长。外交学院坚持精英教学,本科只有五个系,且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很多英语课。
曾经的外交学院,是”京城四小”中最小的,俗称展览路加油站大学,面积小到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一栋国交流中心。同学们经常高冷地表示,国图是我校图书馆,门口的成都美食是我校食堂。在那里,每天早上有2分钟足够从寝室奔向教学楼,顺道还可以在食堂买个包子;每次出门都是一路挥手打招呼,几乎认识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向亲戚介绍自己的学校时一定要反复强调:不是大专,也不是三本。
2012年,昌平沙河的新校区启用了,外交学院终于不是最小的了。新校区是实打实的五环外,如果恋爱的对象在城里,那这段感情真真算是异地恋。学校总共2000人,走在郊外天蓝风大的校园里,恍惚中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大草原。新校区的隔壁就是北航,寄个信、取个快递、周末打个牙祭,基本都靠它。以至于北航被戏称为“中国外交官的食堂”。
虽然名气不大,但外交学院的学生都是精英,随便一聊发现上铺的姑娘是某省状元,或者同班同学大都是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有着闪瞎双眼的口语能力,都是常事;而从外院走出去的学子更是个个人赢,从跟随国家主席的高翻到驻各国大使,从“国宴哥”到“落花情”的女神们,今天的外院学子活跃在各种领域上。
外交学院——一个外人眼中有些神秘的学校,一个外院人嘴上吐槽心里却无比热爱的地方。外交学院,你值得拥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
余忆大一时,曾瞠目对校,明察校小,见其藐小而步查穿其路径,十分钟足以观其全貌,故去寻小境之趣。
百团参战,一众学长各显身手,萌偶与西装起飞,棍棒共轮滑一色,师弟师妹犹豫于展位之前,苦恼于美词之中,手一签,便是半个大学生涯。
便得幸进入所爱之社,却发现,原正气磊落之师兄师姐各个关起门来显露本性,掉尽节操,却也应了古人云:“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
日久年长,校小也显其便利,教学楼与宿舍相距不过百米,八时上课,7时50分出行也绰绰有余,还可先往食堂,再由其直入教室,美哉妙哉。校小更是路痴之福音,如笔者之徒入校后,也能在半晌内摸清校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其中。
于是在一介小校之内,全校上下亲如一家,有傍晚教学楼下数对花样虐单身狗小分队,也有三棵树下红心蜡烛玫瑰花,有校猫三两只徜徉于绿色小径,享用全校铲屎官所献贡品,有临近住户幼童嬉闹于校内,嘴甜如蜜,与一个个哥哥姐姐打成一片。如若出校偶遇cyuer,更是一个院子里长出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一代代薪火相传,互帮互助。
念及小校之好,不由得热泪盈眶,立于校训石之旁向母校道一声:小乎哉,不小也!
国际关系学院:坡上掠影,国关之“小”
“校园离颐和园不远,原来是侍奉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的私邸,一进大门有一条短短的汽车道通向一座四层高的红砖教学大楼,在大楼后面有两座一模一样的三层楼灰砖建筑,看上去很像营房不像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另外有两座古色古香的旧式平房,是大太监留下的遗产,倒使一个无树无花无草的灰蒙蒙的校园不显得过分单调,分配给我们的一套两居室住房在校园最后面一座四层楼的灰砖宿舍的顶层。”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的《一滴泪》,是对上世纪国关校园的描写。轻拂历史烟尘,几十年前国关的模样依稀可见,留存下来的老校门斑驳泛黄,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国关学子的故事。现在的国关依然在颐和园边,但旧校址,新校园,虽有着不一样的建筑风格、不一样的时代气息,但却在诸多不同中传达着同一的理念——小而精。
说到“小”,想必无论是在这里求学的国关人还是偶然来访的停驻者都对国关的“小”印象深刻吧。不到二十分钟即可逛完的校园,单车似乎显得多余,电视剧里男生载着心仪女生驰过落叶纷纷的小道这种浪漫画面自然少见,不过情侣牵手漫步在日晖路或者月华路倒也不失为别样的浪漫。
这里没有其他大学校那些高大宏伟的建筑,日晖路两旁是教学楼和学术交流中心,小四层却满足了全校师生的教学需求。每天课间,你会看到如潮人群在这两座建筑间穿梭,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看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在某一点交换了彼此的位置。的确,这里就是学校的“交通枢纽”。
不过,“小”也有“小”的好处。
首先,食堂张开怀抱等你,在这里,你不必排长队去等待心爱的饭菜,一层、二层、清真、鼎沸餐厅任你挑选。
第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上课迟到了!“距离上课还有5分钟,怎么办?”不用怕,紧走两步,教学楼在向你招手。
第三,校园小,学生少,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问候,一卡通丢失不仅国关find会帮你,万能的朋友圈也会帮你,这就是小国关的浓浓人情味儿。
第四,期末复习不愁占座。有图书馆一二三个自习室还有教学楼众多教室,考试周根本不用耗尽脑细胞想出各种方法去占座。如果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图书馆二层的蜂巢是朗读背诵的不二选择。
“小国关承载你的大梦想”,犹记得开学典礼上的这句话。校园虽小,却禁锢不了渴望飞翔的翅膀,相反,她欣赏并助力每个怀揣梦想的人。愿你我手捧国关之“小”,迈向世界之“大”。
中华女子学院:其实我们也有男生
中华女子学院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她的特性直接在名字中就展现了——女子,以男女比例接近1:100而闻名全国。
你是否见过穿着睡衣随意在校园奔走?是否看过一群女生合力运送重物?是否见过女生见到陌生异性面孔时惊讶错愕的表情?是的,这些风景,女院独有!霸气的主楼直接挡住了后面的“风景”其实,她就是这样的。巴掌大的地方,女生又不需要博得异性的好感,所以行事简单粗暴,干脆利索。说话直接了当,直戳重点,霸气侧漏。四年下来,“萌妹子”可能也磨成了“女汉子”,“大男子”可能也变成了“男妹子”。
在众多男性朋友心中,女院总是充满着神秘感。而这个名叫“登记条”的东西,正是许多男性朋友“游览女院”梦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只要你是男性,想大步踏入校门?没门!登记!首先,好好感受一下保安小哥嗅到异性味道时投来的锐利的眼神。“登记!证件!签字!”语言坚定,表情严肃,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尽职负责。管你啥理由,签!来者何人,拜访何事,进出时间,证件号码,联系方式,所属单位……写!内容详尽,只有你填不出,没有你想不到。所以,看到门口正在认真填写“登记条”且在用饥渴期待眼神在等人的时候,请行注目礼,他们都是真爱。
女院学生总是被问起,“到底有没有男生?”答案是“有”中华女子学院是有男生的!并且,物以稀为贵,某些方面他们还会受到特别关照。比如,十佳歌手比赛,只要有男生参加,观众呼声最高,掌声最热烈,必定是全场大合唱。无论水平如何,都会是“最佳风采奖”或是“最受欢迎歌手奖”。
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看脸的世界,更是一个看性别的世界。还有,“性别优势”还体现在就餐的时候。中午晚上就餐高峰期,仅有的一个小食堂容纳人数有限,餐桌特别宝贵。可是总有那么几个餐桌会被留下,那是专属于男生的区域,女生不会轻易靠近。因为仅有的几张熟悉的男生面孔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时间一长,那就成了他们的专属位置。女生都懂得,就算端着饭站着等,也不会去到男生地盘!女生们,就是这么的“懂事”
中华女子学院,占地160亩,“京城四小”之一。可是,这里仍然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并且,在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秉承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院精神。她们,不矫揉不造作不发嗲不懦弱,怎么骄傲怎么活!
作者:外交学院蒋星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朱星宇、国际关系学院朱泽彤、中华女子学院朱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