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731 3
2015-04-26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_你怎么看待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可能我们平时在说玩笑时会提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事情,大家应该都会一笑置之。不过近日的一则消息讲到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的事情开始让人意识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更深刻地讲就涉及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对一个家庭和一个个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大到可能连你都无法想象,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要从小重视,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把孩子逼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地步,多可惜,多痛心。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待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下面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博客的文章——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给中国教育的100个建议之一


    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等同于读书,知识分子从前也被称为读书人,于是讲读书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谈教育。

    坦白的讲,我写这样的题目并不新颖,过去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议论,并成为人们对教育诟病的口头禅。汉语次序变化带来语义的不同这是我们语言的一大特色,在“死”“读”“书”不同的排列组合中,“死读书”侧重于读书人的行为,“读死书”则重在读的对象,“读书死”则表现读书的结果。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死读书”,如以前我们批判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这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恰好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读死书”,其见解最为精辟的还是要算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话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在读《尚书·武成》时,有这样一段话:“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这事记载了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他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腹地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部落军队,进军牧野,从而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孟子阅读这段史实颇有感慨,他说像周武王这样讲仁德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于是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进而说“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就是只相信其中的两三页内容。孟子的质疑在今天看来未必如何,而且是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的,现在我们也常说“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有一篇小文叫《桐叶封弟辨》,据《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记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之事:“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 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对此柳宗元“吾意不然”。

    古书上讲有一次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把这个作为玉邽封给你。”周公入宫庆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柳宗元认为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理由是如果成王的弟弟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此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样做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儿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事实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柳宗元进一步阐述,古代君王的恩德如何,要看实际做得怎样。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周公作为成王的辅臣,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成王,而不是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粉饰。因此他认为这个记载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干的事,不是周公应该采取的做法,所以不可信。我们说,柳宗元的看法是基于周公的仁德以及成王的智慧做出的判断,不能不说有些道理;但我们读柳宗元这篇《桐叶封弟辨》显然还要进一步追寻“柳宗元意欲何为?”是否有借题发挥的嫌疑?

    我们读书,不仅要弄清书中表达内容的来龙去脉,更要辨别真伪,最重要的是让书的内容“活”起来,这就离不开独立思考。显然,由于有众多的敢问“为什么”的读书人不断的探究,才使历史的本来面目更清晰!

  我们知道,《二十四史》在中外史学界享有盛誉,然而其中浮夸冗滥、阿谀奉承者有之;枉屈失实、荒诞不经者有之;琐细无聊、虚美滥誉者有之;私情恩怨、任意予夺者有之!一代文宗欧阳修等撰写的《新唐书》号称“文直事核”,然而“讹文谬事,历历具存”者多达460条;至于所谓《哀册》、《祭文》、《墓志铭》、《神道碑》等等,其可信度就更需斟酌!

    我们只是拿史书说事,当代如各种载体传播的信息,我们同样应该用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的理念去甄别——但我们欠缺的恰恰是这种理念!

    读书让人变得智慧,但也可能让人迂腐,这就是“读书死”!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图》到处寻找千里马,一无所得;赵括熟背兵书,死搬教条,结果数十万赵军被坑杀;中国历史上一度恪守本本,教训多多!虽然,我们不能用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众多“富商”的成功反证“读书无用论”的合理性,但如果我们因为读书变得不谙世事、笨手笨脚、不识人间烟火,甚至在社会竞争中由于“饱读诗书”而自我羁绊,我们就该对此深刻检讨!


    事实上,如人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需要胆识、勇气、智慧和执着,我们人类在探索未知发现真理之路没有穷期;但我们不能因此停止前行的脚步,因为我们每这样前进一步,就意味着更加接近真理——教育应该为之一路绿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26 17:45:05
widen我的世界 发表于 2015-4-26 16:52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_你怎么看待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可能我们平时在说玩笑时会提到死读书·读死书 ...
这应该只是个案,不足为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7 11:50:17
wxllk 发表于 2015-4-26 17:45
这应该只是个案,不足为虑。
但从整个的中国内地教育来说,确实能够看到中国教育的弊端所在,就是重形式不重实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 13:57:27
《留美女博士被遣返》这篇文章,媒体误导群众吧!现在大家都拜金主义,大家都强调物质方面,其实读书是精神层面的修炼。一般读书厉害的人,生活质量总是好的:中等生,生活就拮据点:差生不是很有钱,就是很没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