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中国城乡遍地跑的轿车,虽曰都是"中国制造",但大都是跨国公司的品牌,中国轿车制造业充其量就是个"贴牌工业"。大家普遍感到很郁闷:中国的飞船能上天,潜艇能入海,钢产量超过了美国与日本的总和,其他工业制品差不多也都做到了世界前列,惟独汽车,特别是轿车,却几乎是合资公司的一统天下。"自古华山一条道",难道合资道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独木桥?!
中国汽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发展路径选择不当所致。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场烽火尚在燃烧,国家就决定建立"第一汽车厂",共和国主席为其奠基培了第一铲土,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名曰"解放",可见,中国人对汽车工业怀着怎样的憧憬和希望!
然而,继之而来的长期闭关锁国,使中国的经济落后了,中国的工业落后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更落后了。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国人感到十分震惊,我们的经济与世界差距那样大,我们的汽车工业的差距更大。"振兴中华,刻不容缓",一口气要建立"十个大庆、二十个鞍钢",汽车工业当然不甘落后,"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提出来了,中国汽车要迅速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然而,中国汽车的现状,不仅产量小,品种少,而且质量差,概括地说,就是"缺轻少重无轿车"。第一汽车厂经过近三十年发展,还没有达到6万辆的规模,产品更是"三十年一贯制"。二汽则是上上下下几次折腾,不能正常生产。轿车除一汽敲敲打打一年生产几十辆"红旗"外,"批量"生产的轿车,只有年产几百辆的"上海"牌。在这样的基础上"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一步登天,依靠自己,肯定不行,只能是把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移植过来。
但即使合资了,"高起点"仍旧挺不容易。引进桑塔纳,国产化照猫画虎,整整干了10年,待我们国产化达到90%时,人家产品已经淘汰了8年。桑塔纳还好说,引进的是"静态技术",10年一贯制,产品过时了,规模总算上去了。吉普公司的切诺基,引进的是"动态技术",跟着人家换型走,话说起来好听,产品始终能保持和人家在同一技术水平线上。但你能跟得上人家转吗?你国产化还没实现,人家车子又换型了,可是苦了配套厂,生产规模总也上不去,最后只好"瓜菜代",结果整车质量降低,销售不好,大家同归于尽。外人有几个知道,长期以来,合资的吉普公司,"撑脸面靠切诺基,而吃饭则靠老吉普"。"高起点"合资虽然艰难,但毕竟有了造轿车的合法身份,在280%的高关税保护下,国内轿车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好几倍,无论是不是"经济规模",都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什么样的生产设备其实无关紧要,关键要能搞到组装生产轿车的指标,便有了丰厚的利润。如果弄虚作假,使所谓的国产化达到40%以上,关税还要降低,利润还会再高。此外合资企业营业税三年免,两年减半,进口设备免关税。难怪那时业内有人说,"组装轿车赚钱比印钞票都来得容易"。
与之对照,是自主企业生存之艰难,比如一汽的红旗轿车和天津的夏利。上世纪90年代初,一汽自主生产几十万辆"解放"和"红旗",年利润还不如一汽大众生产几千辆奥迪。有一年一汽总体获利几千万元,其中来自一汽大众的却有4亿元。而天汽终因合资太晚和规模太小,资不抵债,被一汽联合丰田兼并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合资道路的如此导向下,谁还想搞自主?谁还想干开发?生产轿车最好的途径就是与跨国公司合资。上汽正是尝到了合资的甜头,所以不仅首创一女二嫁的先例,而且在合资期未满,又急不可待地续签合同30年,真想世世代代永远合资下去。所以吃尽了自主苦头的原天津汽车公司总经理林引,给我们留下了旷世名言:"不在乎你是谁,而要看你后面站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