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10-11 18:08: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0-11 17:57:00的发言:

我是最怕考试的。

经网上收缩: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个人认为理清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是加入真储蓄和假储蓄这两个概念:真储蓄是指公众拥有的没有借债的存款,假储蓄是指公众用从银行借的钱存入银行。所以货币乘数不外指假储蓄和贷款是真储蓄的数倍。

依此,我对货币乘数的定义很直白:货币乘数就是透支贷款,就是指银行用1块钱作本金向公众贷出10块钱。

你牛.

前面把货币发行和信用体系都混到一起.  现在还把货币乘数都给重新 "定义" 了一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1 18:45: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0-11 17:57:00的发言:

经网上收缩: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个人认为理清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是加入真储蓄和假储蓄这两个概念:

真储蓄是指公众拥有的没有借债的存款,假储蓄是指公众用从银行借的钱存入银行。

所以货币乘数不外指假储蓄和贷款是真储蓄的数倍。

依此,我对货币乘数的定义很直白:

货币乘数就是透支贷款,就是指银行用1块钱作本金向公众贷出10块钱。

您从网上搜索的很对,就不用自己再重新定义了。

我相信用普遍承认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货币乘数”的定义已经解释的很好了,您自己的发明就免了吧。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0-7 0:06:00的发言:

在这里,为了讨论明晰我们先给定两个定义:

定义现钞为第一货币,现钞的符号(如支票、电子卡)为第二货币。

我曾经提出一种观点,如果央行不增加印制第一货币,

即系统第一货币总量不变,则银行按乘数贷款时是对社会一般公众财富的掠夺,会将社会的第一货币吸干

呵呵,比较起来,您已经“回归主流”回归的不少了。

不该对您如此过高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18:31:00

   银行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在人们生活区里有一间小房子,房子里有很多个储物柜,每个储物柜有一把钥匙。甲带着100块钱进入小房子,把钱放放进去,锁好,把钥匙拿走。乙,丙,丁,等许多人也像甲一样,把钱放在各自认定的储物柜里,把钥匙带走。于是,这间小房子里放着许许多多的钱。但只有放钱进去的人才能够随时用钥匙打开对应的储物柜取走里面存放的钱。

   因为储物柜越来越多,人们也不经常来打开自己的储物柜,所以当他们很难十分准确的记得自己的储物柜的位置,于是通常要花很大的功夫和时间,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储物柜。为了克服这种麻烦,他们决定把最德高望重,直至无私的长老请来小房子里住着,帮人们照看储物柜。当任何一个人,想取出储物柜的任意钱时,只需把钥匙交给长老,告诉取多少钱,然后长老带着钥匙找到特定的储物柜把钱取了来给这个人,并交还钥匙。起先长老也要费很大劲,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后来熟悉了熟练了也就能十分迅速的找到和取出钱了。

  后来,长老去世了,这份光荣的职责传给了儿子。儿子整天对这那么多钱想入非非。儿子想那么多钱放在储物柜里,人们每次只取走一点点,很多都长久没动过。如果我把这些长久不动的钱拿出来借给远方的表哥,表哥是做航海贸易的,钱给他后,他就可以用来从海的这边购买大量货物,然后航行到大海的另一边买给那一边的人们赚很多钱,等表哥航海回来就可以把钱还给我。我在把钱放回储物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儿子觉得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妙了,于是他就偷偷把储物柜的钥匙都复制了一把自己留着,开始了他的计划。计划做了一次没事,于是做第二次,三次,也没事,于是儿子胆子大了,觉得这时没有风险的事,所以这个计划就一次次重演着,做久了熟了,儿子发现只要把每个储物柜里的钱留下百分之五的比例,就很安全了,人们通常的习惯大概就是取走百分之五不到的钱。于是这就成了惯例,每个储物柜里放百分之五的钱,剩下的百分之95全贷给表哥航海。

  由于长老的儿子生活的地方很封闭,社会上的钱总共就那么多,人们的储蓄率是基本稳定的,也就是小房间里的所有钱的总数基本上是稳定的。

  后来由于海上的海盗猖獗,表哥的航海贸易做不成了。于是长老的儿子没有再动那些储物柜里的百分之95的钱。表哥失业回来后,知道了小房子和储物柜的情况。由于表哥经常航行,见多识广,唯利是图。于是表哥想出了一个就业的法子,就是把储物柜里百分之95的钱拿出来,贷给其他人,从中渔利。对外谎称这些钱是航海贸易时期赞下的家底。于是这百分之九十五的钱被贷给了人们。贷出去的钱通过交换到了另外人的手里,这些人又把钱存放在了小房子里的储物箱中。长老的儿子眼见储藏的款多了,于是又故技重演取走百分之95的钱,交给表哥,表哥又把它贷给人们。通过交换这些钱又到了另外一些人手中,这些人又把钱存放到储物箱中,长老的儿子又故伎重演,拿走百分之95给表哥贷出,如此往复。由于每一次贷出100块,交换后别人放入储物柜100块,长老儿子要留5块,只拿95给表哥放贷;那么第二次只能贷出95,第三次更少,最终为零。但总的贷款就很多。每一次的贷款后产生的结果是储物箱要多开几个,存放的钱的总数也增加一些。于是往复许多次后最终的结果是,贷款总数很多,人们存放于储物柜的钱总数也多了。但人们不知道他们储物柜里的钱已经被“信得过”的长老的儿子给转移了,其实储物柜里实际所有的钱就仅仅是人们存放进去的钱的百分之五。

   钱被转走的秘密只有表哥和长老儿子知道,其他的人谁也不知道。于是人们仍然保持原有的习惯,只是提取少量的钱应付日常开支,这个提取量不超过百分之五。随着贷款一期一期的到期和还清,表哥又把收回到手的钱扣除贷款利息后又贷出去给其他人,而贷款所得利息就成为表哥和长老儿子聪明点子和打点业务的劳动所赚取的应该的回报。表哥做贷款业务做久了,于是十分熟了,所以对于贷款数量拿捏的十分准,贷款到期收回的量始终保持等于新贷出的量,流量始终相等,于是贷款成了常规。

   后来由于天灾人祸,一定数量的贷款收不回来了,于是直接影响了进一步放贷,最终整个贷款业务被迫暂定了,表哥满山遍野追贷款去了。人们为了应付灾后重建,纷纷改变了通常的提款习惯,开始增加了提款的数量,但是长老儿子在储物柜里存放的只是百分之5,多了没有。在催促表哥无数次还钱应急无果后,长老的儿子,只有先到的先满足其提款要求。数个人提过款后,整个储物柜系统一毛无剩,于是后来的提款者的提款请求不能够得到满足。于是人们愤怒了,愤怒的人群冲进小屋,各自打开自己的储物箱,发现钱奇迹般没有了。人们暴怒,暴怒的人群揪打着长老的儿子,要他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他恐惧之中如实交代了整个经过和细节。

    人们处置了长老的儿子和表哥。但人们的存款消失了,那些贷款人的债务也消失了。这时国王出来收管了小屋,并担保了人们的存款,推迟了债务人的还款期限和减少了还贷利息。灾难过去很久以后,重建基本完成,那些推迟的债务也收了回来。国王并没有退出小屋,因为国王发现表哥和长老儿子的点子还是金灿灿的。于是国王通过议会讨论正式通过这种准备金制度和贷款制度。议会的很多议员都是有很多存款的,他们代表许多存款人的利益,补充了一条:小屋必须向存款者支付利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1:24:00

非均衡状态你才来呀,这点你是对的。25楼已经有答案。

但是货币无偿发行上我是对的。货币的确应该无偿发行,现在没有的救市行为再次证明货币有偿发行的害处有多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2:25:00
以下是引用winston1986在2008-10-11 18:08:00的发言:

你牛.

前面把货币发行和信用体系都混到一起.  现在还把货币乘数都给重新 "定义" 了一次.

难道你不觉得发达国家现在的实际情况与货币发行(指央行的发行)和乘数密切相关吗?经典货币量理论或者金融理论的问题大得很,它们一直在为富人和列强掠夺穷人和落后国家掩盖什么。比如将商行的贷款行为叫做货币发行就是明显的阴谋。显然真正有货币发行权的是央行,这与商行贷款行为不是一回事;显然公众的还款行为与商行的贷款行为(经典称作发行货币)是相反的,它却没有算做货币发行。

至于那些定义对不对,让西经自己争论去,反正左抄是那里的东西,右抄还是那里的东西。你可以说它不对,但是偏偏有人说它对。我不想参加这种争论,所以我干彻另起炉灶,重新定义:第一货币、第二货币、真储蓄、假储蓄、透支贷款这些概念。

我的目的就是要指出经典的不足,要指出政府和欧美在货币发行时疯狂掠夺别人的财富,从而要求建立无偿发行体制,最终足成世界货币的诞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4 22:33: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2:29: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0-14 21:24:00的发言:

非均衡状态你才来呀,这点你是对的。25楼已经有答案。

但是货币无偿发行上我是对的。货币的确应该无偿发行,现在美国的救市行为再次证明货币有偿发行的害处有多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3:20:00

    讨论至今,看来我们很多人在货币乘数上算是达成一致了。基础货币,在银行和公众之间流出流进,导致贷款规模乘数倍扩大,存款规模也乘数倍扩大。只贷不存那就不存在货币乘数了,所以贷款规模与存款规模是联系在一起的。贷是基础货币流出银行,存是基础货币流回银行。基础货币这样流回流出的运动才会使得贷款规模存款规模都乘数倍扩张,也就是货币的乘数原理。那么贷款者是怎样还贷的呢?物品和劳动(实物)从贷款者流到存款者手中,存款者的存款流到贷款者手中,从而贷款者得以归还贷款。贷款的减少实际上是与存款的减少相同步和一致的。也许有人会说我是用手里的现金交换贷款者的物品,不是用存款,实际上当人们手里的现金,基本上都是定期或不定期从银行取出钱来以备日常花销的。

   当存在一些贷款人不能够及时顺畅地和存款人以物或劳动换钱时,也就意味这些贷款人不能够如期还贷,这就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面对这种情况,只要呆账坏账不是很多,也不打紧,公众日常的提款要求准备金足够应付,呆账坏账即使最终收不回来了,可以通过其他收得回的贷款的利息积累的利润来补偿。但如果很大规模的贷款收不回来了,银行如果用自身利润来消化这些坏账要很久远,甚至由于坏账太多,可收回的贷款规模想应很小,那么这些小规模贷款取得的利润可能还不足以支付银行的运行成本,这时银行就危险了,必须借债来维持经营,在这种状态下,储户担心银行随时可能破产,于是自然人心惶惶地去挤兑,这种担心之下出现的提款要求就远远不是准备金所能应付的了,这时如果没有央行或政府的大量注资,银行必倒闭无疑。人们的存款消失了,贷款人的债务也消失了。金融危机的也许就是超过一定数量贷款收不回来所导致的吧。如果加强了银行的监督管理,贷款时十分谨慎,避免收不回来的贷款那么有理由相信金融危机也不那么容易发生。

   至于货币发行应该采取的方式上我们的分歧依然存在。就我目前的理解,始终认为无偿发放货币的方式难以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顾。如果由一个机构来负责发放货币,那么首先它要根据生产情况来确定发行货币的总数量。然后才考虑怎么把这些货币全数发出的问题。如果平均发给每一个公民,那么人人都可以支配相同数量的劳动产品,于是产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人们就会有偷懒的激励。结果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如果贫穷的人多发富的人少发,那么最终结果是贫穷的生活改善,富的生活下降,最后人人生活水平趋同。趋同以后就成了人人发的一样多,这就又陷入前面一种情况所面临的困境。所以无偿发放货币的困境是均发有困境,劫富济贫的发最终是导致均发,还是有困境。如果反其道而行,富者多发,贫者少发,最终又必酿成贫富差距拉得越来越大,毫无公平可言。如果时而劫富济贫时而雪上加霜,那样飘忽不定就等于说没有发放规则可言。可见无偿发放货币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货币投放方式,但从人类基本价值理念公平和效率来看并不合意。到目前为止,穷我的脑力,我只能想到以借贷方式投放货币才是最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需要支付给银行运作费用,这个费用就是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不难想象国有银行的运行费用会比私人银行的运作费用要高很多,国有银行的效率却未见得比私有银行高。但是货币事关经济存亡大局,所以集基础货币生产和货币总量调控职能于一身的中央银行成为许多国家的国家专门的机构,牢牢掌握于公众而不是私人手中。《货币战争》出来以后,我就有点搞不懂美国的中央银行究竟是私还是公,货币生产(发行美元)是私还是公,如果是私如何来约束私利行为不至于损害公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3:23:00
太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6 08:59:00
以下是引用非均衡状态在2008-10-14 23:20:00的发言:

    那么贷款者是怎样还贷的呢?物品和劳动(实物)从贷款者流到存款者手中,存款者的存款流到贷款者手中,从而贷款者得以归还贷款。贷款的减少实际上是与存款的减少相同步和一致的。

    实际情况是:贷款的增长与存款的增长一致。

    并不存在“贷款的减少与存款的減少相同步和一致”的现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53:55
34# 非均衡状态
这个只是加速了货币流通,没有货币创造,流通中的还是原来的货币,我的理解货币创造应该是银行凭借其信用担保着一些不对应现金的交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