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 数据分析师(CDA)专版
1994 1
2015-04-28

来源:中国大数据  作者:麦克弗兰克

口碑就是力量。

    你的口碑会决定你交谈的对象,以及他们会和你一起做或为你做的事。口碑也会影响银行是否会借钱给你买房子或车子、影响房东是否愿意租你房子,也会决定哪些雇主愿意录用你或者你是不是能找到工作。口碑也可能决定你得到的特别优惠与贵宾体验的种类,而且也可能大大地影响到你潜在的约会对象。另外,你在保险业者之间的口碑,会决定你得到的保险范围是否能涵盖健康、汽车、房子或寿险。而你在政府机关的口碑甚至会影响你,是否会因为某个犯罪行为而被调查。

    现在,口碑的力量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强大。这一切都要感谢数据科技的快速发展,你的口碑将会无所不在、永久保留,而且,不管你喜不喜欢,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取得。无论你到哪里,不论你是否知情或同意,其他人都能立刻取得关於你个人口碑的资讯。

    在所谓的「大数据」(Big Data),也就是收集与保存大量资讯的趋势之後,口碑的影响力就顺势发展得极为顺利。但是,新颖的口碑经济则仰赖我们称为「大分析」(Big Analysis)的力量,这是一种新的系统,可以从收集到的巨量数据中,萃取有关个人的大量预测性资讯,然後把它转化为行动:否决你的贷款申请、找你面谈一份甚至还没公告的工作、或甚至把已经站在门口的潜在约会对象直接打发掉。以上这些可能发生的事,都是因为你的口碑,正以各式各样令人头昏且精密的方式重新数据化且互相串连。

    当然,口碑一直都很重要,只要问一下任何一个住过小镇的人,口碑可以维持多久,以及口碑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交互动就好,特别是如果他们曾经犯了一个重大错误的话。但是在口碑经济时代以前,口碑只能在同侪互动之後慢慢形成,很少人对於非名人的大多数市井小民也能够无所不知,而且,口碑的维持也只能和人类的记忆一样久而已。

    现在,从收集、保存、分析并分配各式各样有关你的个人资讯,包括人口统计数据、驾驶纪录到你上网活动的完整纪录,数据科技都办得到。二○一○年代的商业行话,所谓的「数据采集」(data mining)趋势,让人针对几乎每一个能想像得到的主题,都能收集到海量的数据。这种技术会存在,是因为科技已经让收集与保存数据的费用,几近於零成本。一个理解现在的数据数据保存容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1TB容量的硬碟,可以保存的资讯,比起放在普通研究图书馆里的数据还要多。现在,消费者已经可以买到这种硬碟,还可以俐落地放在大一点的裤子口袋里或小皮包里,花费还算便宜,不到一百美元,而且这个价格每年都在调降。结果就是,在今天,任何公司或个人都不需要大公司(或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资源,就可以保存有关其他人几乎无限制的个人数据。关於保存数据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在泥板上辛苦地复写、到模具压制印刷、到今天用的磁性媒介,到很快的未来即将用到的具体装置。现在,由於保存数据的价格崩跌,几乎无限量的数据都可以用以前不可能的方式保存与处理。

    现在,数据资讯的保存实际上可以说是免费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永久地收集与保存起来,而且很快就会演变成保存大量的数据组会比找出哪些数据要删除,要更便宜。接着,一旦数据可以被取得,就一定会有人想出用途。所以,有关每一个人海量的数据数据,包括所有你到访的网站和你点击的任何连结,都会被整理出来。现在甚至有一个快速成长、有关数据库与数据保存网站的地下经济,正在悄悄地收集数以兆计的线上活动资讯,只是在等着想出使用这些数据的方法。

    虽然「大数据」想起来很恐怖,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进进出出的数据其实一文不值,只是一系列的「1」与「0」罢了。大数据真正的力量(不管是为了良善或邪恶的目的)是在下一个步骤,藉由新的电脑系统与演算法,在数以百万笔的数据中进行分类与筛选,最後找出可以据以行动的理解力。因此,未来不是被掌控在收集最多数据的公司或个人身上,而是能够找出这些海量数据组最大意义的人,这就是「大分析」。如果大数据可以被理解为你正坐在金矿上,大分析事实上就是把金子从地下挖出来,而且已经把它变成金条了。

    从大数据到大分析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不只是保存数据的容量变大,也包括解读、分类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了。如果摩尔定律──电脑的运算能力每两年增加一倍──和过去数十年一样继续有效,那麽未来数据分析的力量也会继续成长。结果很可能是,人们会开始委托电脑做更多决定,包括过去由人类做的数百万种决定。

    想知道这会对你造成什麽影响,不妨想想看,企业现在如何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系统,以便在每一分钟内就做出数百万个有关消费者(像你这样的人)的决定。而且这类决策范围也在快速扩展中,从合理而不令人意外的决定,例如试着辨识不正常的交易以降低信用卡诈骗事件,到会让你觉得震惊的事,范围可能从保险业者会根据线上活动而拒绝承保、公司会根据电脑驱动的分析自动决定人员的晋用与升迁、到行动电话让人在酒吧可以即时查核某人的背景等等。根据你买了这本书这件事,又会被做成什麽样的决定呢?希望是好的决定,但我们会在下一章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很快地,根据你每一件事的口碑,从是否工作勤奋、具有财务责任到健康状况,企业会利用这些大量的数据组来评分你的口碑,类似FICO信用分数(credit score) 的意思。就像搜寻引擎让使用者可以在全球资讯网上搜寻资讯,「口碑引擎」(reputation engine)也会让企业,并慢慢地让每个人,去搜寻你的数据足迹,以找到有关你上线与离线时的活动和人际互动资讯。但是,请把信用分数想像成即将到来的口碑经济一种非常原始的版本;如果把信用分数比为传统的市内电话听筒,那麽未来的口碑分数就会像最新款的iPhone。不管你想不想参与其中,这都会发生,而这些分数就会被别人用来做出与你有关的重大决定,比如说要不要录用你、要不要让你加保、甚至要不要和你约会等等。

    而且,这些决定做得比以前任何时间更快。你以前听过一眨眼之间做的决策吧,现在,电脑以快数千倍的时间,做出了大部分的决定。人类的一眨眼可能是四百毫秒(按:一秒的百万分之一)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一台普通的笔记型电脑几乎就能运算十亿次。这种持续增加的速度所带来的冲击是惊人的,事实上,由令人头昏的复杂演算法驱动的口碑引擎,现在已经可以在每一秒钟收集超过数百万笔的纪录,以便辨识出优良或恶劣的信用风险、以及可能在考虑辞职的员工,还有其他更多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现在比以前更常在工作时浏览领英(LinkedIn,最大的专业人才社交网站)吗?很多演算法把这当成员工正在找新工作的危险信号。如果这资讯是由招募单位取得,他们可能会打电话给你,引诱你接受新的工作机会。如果是被你公司得知这项资讯,他们或许会找你谈谈怎样才能留住你,或者把你快速踢出公司大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28 18:02:23
To make it simple, your history provides your credit, which will decides your reputation. The history information is updated and could be analyzed with bid data mining technolog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