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教学评估专家组走进高校,学生和老师都会变得非常忙碌。学生要将不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重新誊写,做行政的老师则汇总着名目繁多的材料,安排迎来送往,搞教学的老师这个时候则“退居二线”,晚上熬夜补教学档案。
全校动员,誓师保证,密集会议,责任到人。教学评估临阵磨枪,在学生中早已不是秘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叹,本以为脱离了初、高中停课搞卫生或临时做早操等虚伪现象,可没想到在大学依然存在各种各样令人沮丧的形式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大学评估太滥,部分公务员借权力指手画脚”。
其实在大学生看来,“评估次数多”是不会让大家感到厌烦的,真正令人厌烦的,是在评估中防不胜防的形式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沈玉顺曾在论文中概括了高校在教学评估中常见的形式主义:兴师动众的突击准备,轰轰烈烈的迎检场景,花样繁多的造假作弊,扬长避短的评估报告。有违规定的变相行贿,惩罚严厉的管制措施,极道中庸的评估专家,皆大欢喜的评估结论,形同虚设的整改措施。或许这些现象并没有在每所高校中存在,但在许多高校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到痕迹,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需要以一种寻求改进之道的态度来参与评估,不要出现“过度防卫”的伪装,学会总结,反思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而不是遮掩问题。毕竟,教学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生。
节选自:福建农林大学 杨惠明《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2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