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1-13 14:04: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9-1-13 12:49:00的发言:我认为是有人专门买假钞。那么为何有人会买假钞呢?

他们一定预期自己可以(利用“汇差”)套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14:0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3 13:5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休芸芸在2009-1-13 10:47:00的发言:最后一道题就是柠檬市场,解释劣质牛奶驱逐优质牛奶

如果经济中劣质牛奶与优质牛奶没有“交换比例”上的差别,这种“驱逐”并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是啊,这只是柠檬市场而已,而且我感觉还不是纯正的柠檬市场,还有成本竞争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15:3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3 14:0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3 10:59:00的发言:如果人们不清楚哪样是良币哪样是劣币,那么花出手中的钱时花良币和劣币的概率一样是五十五十,那为什么最后劣币可以占领市场呢?

如果人们都不清楚两种币的区别(也就无从使两者的比价出现差异),就无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了。

问题是,一旦有人知道两者的区别,而这又使得两者的比价“因人不同”,就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了(即有人从中套利)。

那么劣币能驱逐良币的前提是人们能知道那个是良币那个是劣币了

那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就不是信息不对称了。

劣币驱逐良币就不是柠檬市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18:22:00
大家能不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07:42: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3 15:30:00的发言:

那么劣币能驱逐良币的前提是人们能知道那个是良币那个是劣币了

那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就不是信息不对称了。

劣币驱逐良币就不是柠檬市场了。

关键是,“汇差”是否由信息不对称造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0:0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7:4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3 15:30:00的发言:

那么劣币能驱逐良币的前提是人们能知道那个是良币那个是劣币了

那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就不是信息不对称了。

劣币驱逐良币就不是柠檬市场了。

关键是,“汇差”是否由信息不对称造成。

请问“汇差”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5:13: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4 10:01:00的发言:请问“汇差”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即前面所说的,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价(“汇率”)。

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是,良币与劣币间存在不同的比价,从而有人可能利用“汇差”套利。而这里的关键又是,汇差何以形成?是否与信息不对称有必然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5:24:00

最近听说一条很有意思的消息:

http://finance.jrj.com.cn/2009/01/1317313312895.shtml

政协委员建议可谨慎出台“假币补偿”措施

[em01][em01]

也许这样就会出现“官方假币汇兑”的情况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5:25: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5:5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5:13:00的发言:
  

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是,良币与劣币间存在不同的比价,从而有人可能利用“汇差”套利。

而这里的关键又是,汇差何以形成?是否与信息不对称有必然关系?

试举一例:

金属货币时代,假设金块为唯一货币,但金块纯度的测试非常复杂(如小时候看阿基米德测王冠真假)。

因此,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掌握,这部分人就有意识的收集纯度高的金块,使用纯度低的,

甚至用纯度高金块的转炼成更大体积但金量不变的劣质金块,然后进行交易。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市场上的(高纯度金块)良币越来越少,这是第一个因素。

(假设政权对金块的开采和冶炼将基本上与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需求一致,这样一来,

新的金块“良币”虽然会出现,但是不足以改变整个进程)

另一方面,如果交易者双方都无法鉴别金块的质地,劣质金块能否继续替代优质金块的价值进行交易呢?

——接受者虽然不能掌握金块的质地信息,但却知道市场上的金块有些是假的,

这样一来,他对金块代表的价值,就有了一个折扣。

金块的持有方同样了解这种信息,但由于“官方汇兑”存在交易费用,他无法更换“良币”进行交易。

(其实,就算他兑换了良币,仍然无力令每个人相信其“优质”的属性。)

因此双方会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一定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最终的价格折扣将小于“官方汇兑的交易费用”与“鉴定的费用”之中比较小的一个。

而这个折扣会进一步影响更多的交易,进而带来更高的折扣。

(因为优质的金块会被更多的人留下,即使他不想造假。)

最终“优质金块”作为交易手段消失了,只剩下储存手段的功能。

这里又有了一个问题,既然优质的金块也无法令人置信,为何还要储存它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造假有其极限,当技术限制了造假的程度,同时出现可资信任的鉴别方法之后,

良币对劣币的汇兑优势又会显示出来,正是因为这个预期,储存者做出这样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6:09: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04: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9-1-14 15:53:00的发言:最终“优质金块”作为交易手段消失了,只剩下储存手段的功能。

一种可能:有一机构垄断了全社会的货币发行权——只有该机构发行的某种固定形式的金属铸造物才算货币,其他机构不许仿造该铸造物,也不许铸造充当货币的东西,违者将受到严惩。

时间长了,垄断发行的金属铸造物总有磨损。面对日益增长的流动性需求,垄断机构干脆直接发行了金融铸造物的符号——纸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2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5:1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4 10:01:00的发言:请问“汇差”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即前面所说的,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价(“汇率”)。

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是,良币与劣币间存在不同的比价,从而有人可能利用“汇差”套利。而这里的关键又是,汇差何以形成?是否与信息不对称有必然关系?

还是不明白??

举个例子,我做公车时,我几乎都是用较烂的钱,按你的逻辑,新钱和旧钱汇差是什么呢?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6:23:5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23:00

假设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那我们的官场上,好人是不是都被驱逐??

这跟信息应该是没关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2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6:04:00的发言:

一种可能:有一机构垄断了全社会的货币发行权——只有该机构发行的某种固定形式的金属铸造物才算货币,其他机构不许仿造该铸造物,也不许铸造充当货币的东西,违者将受到严惩。

时间长了,垄断发行的金属铸造物总有磨损。面对日益增长的流动性需求,垄断机构干脆直接发行了金融铸造物的符号——纸币。

好久没看电视了,我马上想到了《雍正皇帝》里面的“铜钱公案”,呵呵。

也许,之所以没有出现储存“优质铜钱”的情况,只是因为铜钱的兑换比例,是低于其本身实物价值的。

只要不禁止冶炼铜器,很快铜钱(作为“一种货币”的整体)就会因为良币的属性,而退出市场流通。

也许这种不是楼主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36: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6:2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5:1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4 10:01:00的发言:请问“汇差”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即前面所说的,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价(“汇率”)。

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是,良币与劣币间存在不同的比价,从而有人可能利用“汇差”套利。而这里的关键又是,汇差何以形成?是否与信息不对称有必然关系?

还是不明白??

举个例子,我做公车时,我几乎都是用较烂的钱,按你的逻辑,新钱和旧钱汇差是什么呢?

你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本意吗?

不懂就别乱说,好好学你的常青藤课程吧。

(还有啊,新钱和旧钱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效用差别”,因为:

1、新钱对部分使用者的感觉要比旧钱好,2、因票面破损而必须去银行兑换的几率比较小。)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45:00

“劣币驱逐良币”机制,主要说明了双本位货币制度难以维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6:47: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6:20:00的发言:还是不明白??举个例子,我做公车时,我几乎都是用较烂的钱,按你的逻辑,新钱和旧钱汇差是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新”与“旧”,与“良”与“劣”,是两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7:04: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6:23:00的发言:

假设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那我们的官场上,好人是不是都被驱逐??

这跟信息应该是没关系的

前面说过了,“劣币驱逐良币”对应的是,利用“汇差”的套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7:11: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9-1-14 16:29:00的发言:

好久没看电视了,我马上想到了《雍正皇帝》里面的“铜钱公案”,呵呵。

也许,之所以没有出现储存“优质铜钱”的情况,只是因为铜钱的兑换比例,是低于其本身实物价值的。

只要不禁止冶炼铜器,很快铜钱(作为“一种货币”的整体)就会因为良币的属性,而退出市场流通。

也许这种不是楼主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容吧。

电视剧里好像说,商人们私自把“超值的”官钱(成色过度)熔炼了,再用所炼得的铜换来官钱,从中套利。这好像正是“劣币驱逐良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7:14:00

前者指每個人偏好相同 收藏相同 所以造成市場上最後流動的商品是大家共同比較不喜歡的 應該沒有涉及到asymmetric infor

後者指由於買賣雙方訊息不對稱 造成ask & bid 根據bayesian rule 不斷修正 最後market failure

兩者指的是不同現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8:0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7:1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9-1-14 16:29:00的发言:

好久没看电视了,我马上想到了《雍正皇帝》里面的“铜钱公案”,呵呵。

也许,之所以没有出现储存“优质铜钱”的情况,只是因为铜钱的兑换比例,

是低于其本身实物价值的。

只要不禁止冶炼铜器,很快铜钱(作为“一种货币”的整体)就会因为良币的属性,

而退出市场流通。也许这种不是楼主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容吧。

电视剧里好像说,商人们私自把“超值的”官钱(成色过度)熔炼了,

再用所炼得的铜换来官钱,从中套利。这好像正是“劣币驱逐良币”。

个人感觉,这应该是作为交易媒介的铜钱所代表的价值低于他本身的使用价值造成的呢?

不过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确实是“钱贵银贱”。

举例:

假定为银为劣币,铜钱为良币,官方仍然是1(克):1000(个)兑换两者。

私人交易市场上,铜钱价格上涨,为1:800。

也许有人可以从市场上出售铜钱,换银,然后去官方购买铜钱套利(只要能做到)。

但由于使用者对铜钱的预期升值,都有意识的储存铜钱,所以铜钱更少了,然后就更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8:32: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9-1-14 16:3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6:2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5:1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1-14 10:01:00的发言:请问“汇差”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即前面所说的,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价(“汇率”)。

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是,良币与劣币间存在不同的比价,从而有人可能利用“汇差”套利。而这里的关键又是,汇差何以形成?是否与信息不对称有必然关系?

还是不明白??

举个例子,我做公车时,我几乎都是用较烂的钱,按你的逻辑,新钱和旧钱汇差是什么呢?

你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本意吗?

不懂就别乱说,好好学你的常青藤课程吧。

(还有啊,新钱和旧钱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效用差别”,因为:

1、新钱对部分使用者的感觉要比旧钱好,2、因票面破损而必须去银行兑换的几率比较小。)

[em01][em01]

原型是格雷欣定律,我知道!

广义扩展后

我的理解就是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

我那理解错了??

(小弟向来是不耻下问[em05][em05][em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8:3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9-1-14 17:0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6:23:00的发言:

假设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那我们的官场上,好人是不是都被驱逐??

这跟信息应该是没关系的

前面说过了,“劣币驱逐良币”对应的是,利用“汇差”的套利。

我理解你意思

关键是格雷欣这法则扩展后

这“汇差”如何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0:23: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8:39:00的发言:

我理解你意思

关键是格雷欣这法则扩展

这“汇差”如何解释???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9-1-14 18:32:00的发言:

原型是格雷欣定律,我知道!

广义扩展后

我的理解就是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

我那理解错了??

如此说,应该是我们问你了:你如何做的(对Gresham's law的)“广义扩展”?

或者说,在什么样的逻辑链条中,价值低的东西挤掉价值高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0:41:00

设一国实行金银双本位;并设该的金银币均系由纯金与纯银制成。

设官方规定本国金银币的比价为1金币=4银币,即任何人可以拿1金币从官方那换来4银币,也可以拿4银币从官方那换来1金币;且可以用自己持有的纯金或纯银从官方那换来同样重量的金币或银币。

但金银两种金属的市场比价(相换比率)经常波动。设市场上1克纯金能换到5克纯银(换个角度,1克纯金能换到的其他商品与5克纯银能换到的其他商品相当)。

于是,人们都愿意用4单位重量的纯银从官方那换来相当于1单位重量的纯金的金币,再用这些金币在市场上换来5单位重量的纯银。

这就是利用“汇差”(比价差)来套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1:13:00

在上面的情况中,有人可能对市场比价的出现不解。若市场上的金银比价与官方比价总一致(从不发生波动),则无所谓“劣币”与“良币”的区别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7 08:46:00
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现象,是经常发生而不是不会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7 20:31:00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提出,他观察到: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此后,此定理也广泛被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

目录

[显示]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DATA[ if (window.showTocToggle) { var tocShowText = "显示"; var tocHideText = "隐藏"; showTocToggle(); } //]]> </script>

[编辑] 历史演变

在16世纪英国,贵金属不 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 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 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美国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 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后,就 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 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个金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 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

追溯到古罗马时 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 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 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

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贾谊曾 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 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 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

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

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中国大陆国民政府执政末期,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此时的国民政府虽说对付解放军不行,禁止人民使用银元进而没收银元发行银元券还是可以的。但是人民并不因此就接受银元券了,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了物物交换时代。

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

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编辑] 学科拓展

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

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除了商业和金融领域,在社会上的其他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二十世纪,意大利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编辑] 传播学

在新闻传播领域,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如黄色新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7 20:41:39编辑过]


猫爪  金钱 +20  魅力 +5  转帖不错,让部分朋友了解知识。但“学科拓展”不妥,该理论用在这些领域,完全是因为字面意思。^_^ 2009-1-17 21:18: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7 20:44:00
就货币而言,
若某种货币的积存价值高于流通价值的话,
感觉劣币驱逐良币可以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7 20:54:00
至于柠檬市场,
看来至少约定,伪装或特别的使用渠道可以造成
货币的积存价值高于流通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7 21:35:00
以下是引用银月alone在2009-1-17 20:54:00的发言:
至于柠檬市场,
看来至少约定,伪装或特别的使用渠道可以造成
货币的积存价值高于流通价值——二十世纪,意大利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说起来,这个“坏人驱逐好人”的规律,倒是有点像柠檬市场,呵呵。

真正绝望的时候,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是坏人”的时候,而是大家都认为“这世界上没好人”的时候。

因为那个时候,好人也会被看作坏人。(比如猫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