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录取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忙完了工作交接等辞职手续,终于可以喘口气,回顾下这一年多来自己走过的艰辛而充实的考研之路。
  看见辞职的字眼大家就猜到了,我是一个在职的考研者。毕业于南京某211,五年前以应届生的身份考过一回,惨败而归。这次的结果至少让我自己欣慰:英语79,政治76,数学142,专业课115,总412.以初试第三名入围复试,最终综合成绩第一录取。套用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歌词:这一次我终于跑赢自己。
  我个人并不喜欢看鸡汤或是鸡血类文章,也从来没享受过学霸的感觉。我想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表现说差不差,可在关键时刻总是差一线,中高考差十来分上不了自己最想去的学校,第一次考研又差六七分与录取失之交臂,不甘心调剂,就此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有时想想,自己真是个Loser。
  当初应届考的那次,宿舍四个哥们都考帝都的985,嘴里说着携手过线,最终一个也没上。那时对失败也没想出是个什么原因,觉得可能自己不够聪明,就是比别人资质差一些。
  既没考上,生活还得继续,找工作成了主题。好在本科的专业比较好就业,大学四年来的成绩也还不错,顺利的进了南京一家不错的制药企业工作。工作这几年,我最大的改变与不同就是学会了沉下心去做事情,心平气和的看待周边的人与事。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还是那个不够聪明的人,但当我坚持认真踏实的做某件事,也并不输于那些聪明人。工作这几年踏实的做下来,获得了许多荣誉,成了工作骨干和小小的部门负责人,和领导同事相处的很融洽。这也使这次在职考研之路虽然走的不容易,单位在知情的情况下始终很理解,很支持。
  我觉得,人并不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什么神话,或多或少需要运气的配合,也许有人一生也等不来这运气。但更多人是连等运气驾临的资格都没去争取。要有这资格,你就得与自己不断赛跑,持续的坚持改善,或许在强人那里不屑一顾,就像个奔跑的阿甘。我在跑,知道在前行,就够了。
  这次考研与五年前不同,那时一腔热血,只想考个好学校证明一下自己很牛掰;这次是觉得这几年发展虽不错,但还需要更纵深地知识体系去突破瓶颈。考哪里,考学还是专,都经过了仔细的思考与选择,最终确定了考本地一所名校的学硕。当然专硕不一定不如学硕,个人只是希望沉下心来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硕的氛围更安静一点,学制也长一点,这是我比较看重的。
  确定了考哪里,就开始着手复习准备了。我是在职考,一时并没有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辞职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没工作备考的感觉会让我不舒服。因为时间不比在校生,着手的早一些,从2013年11月就开始定好目标踏上征程。
  幸运的是,工作中还用的到英语,所以没完全丢下,数学政治之类的虽然隔了好多年,也还没有全部还回去,考的又是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这一点让我对在职考这一决策有所信心,只要利用好时间,就能做好。一开始要做的,就是从易到难,利用一段时间把学习的感觉先找到。
  13年11月-14年3月,复习的第一阶段。我用了近五个月的碎片时间将大纲英语单词熟悉了四遍,每天早起锻炼后坚持诵读1-2篇英语文章,强化语言感觉,同时练了近30篇大小作文(平常工作中有时也要写英文电邮,正好练练);而成块时间如周末、节假日等基本都交给了数学,毕竟忘了不少,还是从教材开始着手,同济的高数、线代,浙大的概率,应该和诸位用的一样。数学这门课比较拉分,且几天不练手生,对于我这样一个荒了几年的人而言,难度当然不小,也只能一点点的啃概念,练例题,做课后计算。前后花了五个多月,基础的知识和计算障碍基本扫清。有些概念和课后题实在没有弄透彻,用记号笔在书上和笔记做了双重标注,打算下一轮再回头弄懂。
  学习中应该有点庖丁解牛的思维,通俗点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绕个圈再打,就像解牛时遇到了关节所在,一定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看书做题如是,文字无法理解就结合例子,纯粹推理不行就想可不可以举正反例,代数无法理解就想有没有几何方法,正面无法证明就想可不可反证,诸如此类;遇到疑难无法解决也是一样,对于在职考生来说,时间很宝贵,使得我无法对一个想不明白的疑难琢磨半天(因为这可能是我一周复习时间的五分之一),那么只能把难题先归集,给自己设定个时间,看看用庖丁解牛般的思维切换多角度能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搁置留待将来。
  14年4月-9月,六个月时间,进入复习的第二阶段。通过了基础阶段的准备工作,我基本上将起跑线移到了和在校生同等水准,只是时间上没有那么富裕。我偶尔逛论坛,看见有看不下书怎么办,完全没心情学怎么办,心里暗叹一声真奢侈啊。对于我们在职的而言,时间根本无法蹉跎,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那就数学看不进去换英语,英语看不下去换专业课,总之要保证脚步不停。话说回来,上论坛上问能解决状态问题吗?不可能吧。在校生时间多些,状态不好完全可以在户外运动一番,或是三五好友聚上一顿,之后再投入复习状态,总比无病呻吟强得多。
  顺便一提,运动锻炼对于脑力活动的促进作用很明显,可以使大脑更活跃,集中精力更容易,也更健康,避免考前生病的悲剧发生。虽然在职考时间很少,每周我依然按时去健身房,这也是历经一年多的长跑而未懈怠的重要原因吧。
  这一阶段,英语开始啃真题阅读和丁晓钟老师的外刊精读。按照论坛里前辈们的经验指引,结合自己的状况,我采取反复精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应试能力。真题虽不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单词、结构、语法、翻译重点句子,琢磨出题方式和题干关键词、文中对应,几遍做下来,也得好几个月的功夫。真题阅读我前后分析了四遍,同时每一篇都在晨读时诵读过数遍,外刊精读我也细细过了两遍。
  数学这一阶段也开始增加复习强度。教辅我用了陈文灯老师指南的高数部分,李永乐老师的基础过关660题与线代讲义,姚孟臣老师的概率提高篇,张宇老师的高数十八讲、真题大全解,很多对吧。其实我一直到10月底才搞定全部这些,有些过了两遍,有些已经融进笔记里,看自己笔记就行了。第一轮留下的那些问题,也在这一阶段时常拿出来看,到9月份左右已经基本没有遗留问题。
  因为离开校园的日子很久了,我一开始想报个线下的辅导班,这样可以和在校的学生们有些沟通和交流。但思虑再三,还是时间不允许,本来自己看书的时间就少,来回奔波去听课,影响复习就麻烦了。后来把目光投向网络班,听了几家的试听,最后选了狮子数学的班。他们是一个风格有趣的小班,有一位把数学讲的挥洒自如的狮子兄,比较重视以思维训练来引领复习,强调归纳总结,有一个热情的小团队在新浪微博上(名:狮子数学脱口秀,以前应该不是学员也答,但不确定现在的情况)可以答答疑,这也是我选择的原因。就此打住,再说成软广告了。
  何况说起来书也好,课也好,自己用的适合,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用,所以讲谁好谁不好有点伪命题。看足球时有人争C罗和梅西,篮球争James和Kobe,跑到考研又争起李永乐和张宇,也是醉了。不是看别人用什么就去追随,自己能不能利用好资料,掌控自己的节奏才是正道。当年我第一次考的时候考完赖过书不好,最后发现同院的牛人同样的书考了满分,惭愧万分。所以人是关键。
  数学是靠思维能力和熟练度来支撑的学科,如果思维一团糟,做的再多也不得法,如果不熟练,看的再多也做不对。前者靠多思考、总结与归纳,不要只会埋头做题;后者当然是靠多做题,做好题。另外有时反复精做,一题多解,比做新题提高要快。可能你们会觉得做多了能碰上原题,这概率不高吧,而思维练上去,拿到新问题也能庖丁解牛。
  第二阶段当然也开始看专业课了。有句老话叫做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专业课复习的策略就是它了。
所谓书读薄,就是读专业课教材时,每一章拎出重点,说了些什么概念呢?哪些很重要呢?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呢?典型的分析过程和重要图形有哪些呢?在笔记上归纳归纳。大部分偏文的专业操作思路都差不多。
  所谓书读厚,就是要开始做自己的思考,在第一轮拎出的框架里做填充了。每一章有些重点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和当下热点分析呢?过去考过哪些题,如果要答的话如何组织展开呢?这一阶段可以参考一些别人的笔记归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果用别人的替代自己该做的归纳过程就不一定合适了。
  插一句,好一些的学校专业课有所谓学科底蕴的要求,如果照本宣科地答一通,很可能分不高,所以平常多看些所考学科的应用资讯,开拓眼界有必要。复试时我就占了工作中对专业相关了解比较多的便宜,最终名次往上走了一些。
  政治大概没什么好讲,我是从8月下旬开始准备的。大纲解析利用好,肖秀荣教授的几本教辅利用好,最后做一些模拟卷,问题应该都不大。政治这门课考高分不易,用心了考低分也难。我知道如果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门课上,或许可以多几分,但同时数学和专业课少几十分就会麻烦大,这里有个侧重的问题。
  10月到考前,就是所谓冲刺阶段了。其实我一直没有冲刺的感觉,只是踏实的继续复习罢了。
  数学做了一些经典的卷子:李永乐老师400题,合工大五套卷,张宇四套,结合着把以前看过做过的再来回归纳、提炼。卷子还是要做一些,如果你们有条件的话可以再多做几套,按临考氛围来,做时别查书别超时,做完勤归纳多补缺。
  专业课没有冲刺试卷可做,那就继续完善把书读厚的工作,同时尝试再把书读薄。这次所谓读薄有两重含义:第一重,结合过去的考题自己预测下可能的出题点并适度准备;第二重,力求对学科有思维宏观上的把握,前后串联各章节。当然第二重我直到考前也没真的做好。
  英语以前一直是以阅读串联复习的,到这个时段,开始训练其他题型,主要仍是以真题为主,也借鉴了网上下载的新东方讲义,考前写了一些机构的预测作文,幸运的碰上了最后的大作文,这就叫做自助天助吧。模拟卷只做了两套,对于英语而言,模拟只是为了找感觉,正确率并不重要。
  政治我感悟不多,始终用的是大纲解析加肖秀荣书系,也适当背了一些热点预测,直到最后都没弄完。可能是托所在区政治改的不很严格的福,分数很满意了。
  这是一篇松散的攻略文,不知各位有没有耐心读到这里。想说的是,复习也好,人生其他目标也好,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踏实低调的迈步,就一定有所收获。与其抱怨不公平,抱怨竞争激烈,何不让自己在奔跑中先跑赢自己。
  重要的是,立即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