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用许多牛仔裤换米国大飞机的基本原理》一文中,特别针对拥护中国研制大飞机的一个错误理由进行了批驳。
这一错误理由是,中国用很多条牛仔裤换回米国少量大飞机导致了米国对中国生产牛仔裤产业工人的剥削,因此,不要从米国买大飞机,从而杜绝米国对中国牛仔裤产业工人的剥削,但中国缺乏大飞机可用,所以要自主研制大飞机。
我通过比较优势原理,指出上述理由中的错误:拥有低端商品生产优势的一方,专业化生产低端商品并出口以换取自己处于生产劣势的高端商品,这一方被交易伙伴“剥削”了。在批判此错误时,并没有否定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其他理由。
非常有趣的是,某些人并不针对我的具体批驳进行反批驳,而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给比较优势原理扣上了一定大帽子,以期否定我的具体批驳。
具体举例。网友“天边国民”在跟帖中说:“用比较优势理论不无道理,但用它引导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只会让发展中国家长期停留在低端生产上,从而使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在考察两国间贸易如果只考虑所谓比较优势的话就实在不具有发展战略眼光了。”
好大一顶帽子!
我用比较优势原理批驳“购买米国大飞机剥削论”,并没有否定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其他理由,更没有否定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所以,该网友对我的批驳是无的放矢的。当然,我知道该网友不但针对我,更主要的是他针对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批驳:比较优势原理“引导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只会让发展中国家长期停留在低端生产上”,从而否定比较优势原理对贸易现象的解释力。
这种对比较优势原理的批判,同样是无厘头的。比较优势原理看似只对贸易现状做出了解释,似乎解释不了交易方向的逆转,从而无从解释低端优势、高端劣势反转为低端劣势、高端优势,暗示了低端优势是亘古不变的情形。其实,这种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和批驳,依然是错误的。
我把上一篇文章中的表格再引一遍,对此种反驳理由做一点分析。
大飞机生产成本(美元/架) 牛仔裤生产成本(美元/条)
米国 100000000 4
中国 无穷大 2
在此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在低端产品牛仔裤上,拥有绝对优势,米国正好相反,在高端产品上大飞机上拥有绝对优势。(注:交易双方在不同产品上拥有各自的绝对优势的情形,是双方在不同产品上拥有各自比较优势的特例)
显然,这个例子没有一分一毫暗示或明示中国只能“长期停留在低端产品生产”的意思。
那么该网友的指责从何谈起呢?
其实,是该网友学艺不精,对问题的理解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加之有受虐狂倾向,因而想象出比较优势原理有他所说的那么大的罪状。比较优势原理真的有他所说的罪行吗?没有。分析如下
比较优势原理并不反对低端优势的一方,改善自己高端处于劣势的窘境。那么,我们看一看,当高端的改进达到什么程度,原低端优势转变成高端优势呢?
初始的机会成本表示如下
生产一架大飞机的机会成本(条/架) 生产一条牛仔裤的机会成本(架/条)
米国 25000000条牛仔裤 1/25000000架大飞机
中国 无穷多条牛仔裤 0架大飞机
如果中国研制大飞机成功(指技术上),那么,比较优势原理会否定这件事么?不会的。恰恰要给予支持。
比如,自主研制成功,并且我国每生产一架大飞机的机会成本从无穷大变成一个有限数,我们就有减少进口,甚至出口大飞机的可能。那么,我们研制成功并能够出口的界限在哪里呢?这个界限就是,当我国生产大飞机的机会成本小于米国的机会成本两千五百万牛仔裤,我们的大飞机研制就彻底成功(指从进口转为出口)了。例如下表
生产一架大飞机的机会成本(条/架) 生产一条牛仔裤的机会成本(架/条)
米国 25000000条牛仔裤 1/25000000架大飞机
中国 20000000条牛仔裤 1/20000000架大飞机
比如,我国研制成功大飞机且成功地将大飞机的机会成本控制在两千万条牛仔裤,那么,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从原先的高端劣势转变为高端优势,同时,原先的低端优势则转变为低端劣势,米国的情况也逆转了。原来出口牛仔裤换回大飞机,现在该轮到我们出口大飞机换回牛仔裤了。兴奋吧?但是人们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论以前的情形,还是我们假设的现在情形,都在印证着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更没有暗示或明示中国只能“长期停留在低端产品生产”的意思。
所以,说该网友学艺不精、对问题的理解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且有受虐狂倾向,是没有问题的。